导航

阅读昭通·故事 | 李瑞盆:让竹子变成“票子” 荒山成“金山”

 2024-04-20 09:07  来源:昭通日报

近年来,大关县吉利镇营底村火地村民小组村民李瑞盆,带领当地村民发展筇竹产业,通过几年的时间,将筇竹这一珍稀竹种变成了营底村的优势特色产业,所出产的筇竹笋已成为了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实现了让竹子变成“票子”,荒山变成“金山”的华丽转身。

当下正是筇竹笋采收的季节,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李瑞盆便赶到了竹笋收购点上等待着进山采笋的村民。

李瑞盆在林间管护竹子。

李瑞盆今年50岁,中共党员,大关县瑞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营底村共345户1493人,最高海拔2064米,地处高寒山区地带。前些年,因交通不便、农作物的产值不高、缺乏产业支撑等多种原因,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选择外出务工。2017年,李瑞盆毅然拿出自己多年的积累,成立了大关县瑞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部分村民一起试种天麻,一年后便有了收益。一次去木杆镇采笋的经历,让李瑞盆从此与筇竹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我和几个邻居翻了几座山去木杆镇的天然林区里采摘筇竹笋,爬了好几个小时的山路,太累了。当时就看到了木杆镇的筇竹苗圃基地和群众种植的筇竹林都长势良好。当时就想,我们为什么不学木杆自己种植筇竹呢?这样每年采笋就不用那么辛苦了。”说起当时种竹的想法,虽然几年过去了,但李瑞盆还是很兴奋。

随着大关县 “一县一业”建设,倾力打造“百万亩+”筇竹产业布局全链条发展战略的实施,李瑞盆更加看清了筇竹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及时上山收集了筇竹竹米(筇竹种子),带领村民建起了筇竹苗圃基地。

“我们把筇竹竹米收集回来,但根本不懂育苗技术,所幸遇到了 ‘筇竹教授’董文渊,是他教会了我们育苗和种植的技术。我们经常在电话里和微信上请教技术,每次培训我都带着社员去学习,现在我们村已经有2万余亩竹林,其中筇竹林1万余亩。”说起与董文渊教授的偶遇和相识,再到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李瑞盆内心充满了感激。

如何让筇竹产业成为营底村的致富产业。近几年,营底村“两委”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本地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通过党支部引领,以“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流转了3000亩荒山建立筇竹种植基地。再以李瑞盆为代表的种植大户带领村民发展筇竹种植,每个村民小组打造3—5户示范户。截至目前,全村共打造了30余户党员示范户,瑞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带动农户275户种植竹子,其中脱贫户112户,“三类对象”30户。几年来,李瑞盆带领社员不断钻研筇竹育苗技术,现在合作社共培育筇竹和方竹容器苗300余万株,成为了营底村及周边村发展竹产业的标杆。

为延伸筇竹产业链,提升筇竹附加值,近年来,李瑞盆一直在积极向董文渊教授取经,力争在筇竹培育、种植、管护上取得新突破,逐步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蝶变。从2019年至今,李瑞盆带领合作社实施了全村80%的竹产业工程造林,共计9000余亩,其中建设了一个300亩示范样板基地,其他竹基地8000余亩,几年来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10万余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李瑞盆始终坚持联农带农理念,合作社长期聘用劳动力20余人,几年来累计发放劳动报酬300余万元。2019年,瑞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大关县认定为“就业帮扶车间”;2020年12月,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2024年,李瑞盆被评选为大关县“一县一业”筇竹产业“筇竹工匠”。

“采摘收购完这一季春笋,我们就马上要进行筇竹林的管护,要把所学来的科学管护知识全部教给老百姓,在我们山区,一定要把竹林管护好,这才是乡亲们最好的出路。”说起今后的发展思路,李瑞盆深感任重而道远。

通讯员:申知铭 刘圆梦 文/图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