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9-14 11:06这是中国白银文化的重器,2000多年的白银文化历史在这里呈现,精美的文物展品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朱提银文化馆!对昭通而言,朱提银文化馆既是地域名片、文化地标,也是这块高原山地的精神地标。
朱提银文化馆。
白银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类药用至宝,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而朱提银,乃银中之“善银”。因其质地优良,甚至一度成为银的代称。“金生丽水,玉出昆冈,银得朱提”,朱提(shū shí),昭通的古称,一座因银而生、因银兴市的古老银都。作为城市文化的会客厅,朱提银文化馆以一馆之收藏,集2000多年银文化、聚众家之所长、述昭通古今史。
从这里渐入佳境
朱提银文化馆位于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距离鲁甸县城约35公里,是鲁甸县震后恢复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文化馆展览面积为1134平方米,主体建筑充分体现银文化特色,其方圆结合的建筑风格既秉承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又完美诠释了白银冶铸的“范”与“器”的关系,恢宏大气,是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地标。
迈入文化馆,以朱提银开采、冶炼为创作背景、银光闪闪的艺术浮雕墙呈现在眼前,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墙上刻满了精美的图像,生动地勾勒出开采、冶炼朱提银的恢宏场景。阵阵呐喊声、吆喝声仿佛从历史深处传来,震撼人心。黑白相间的昭通地图在文化馆中不断延伸,朱提(昭通)4个大字特别显眼,一条条脉络吸引人们去探究“千年银都”的前世今生。
朱提银文化馆集历史性、人文性、教育性、互动性、艺术性于一体,以朱提银开发历史为主线,以乐马厂银矿为重点,依次通过“序厅”“朱提银的历史地位”“神奇的朱提山”“风流千古的乐马厂”“朱提复兴之梦”等篇章进行展示。该馆承担着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是承载着传播教育功能的“历史文化大学校”,也肩负着构建鲁甸当地文化认同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崇高使命。
白银文化从农耕开始
白银文化主陈列区,从银脉溯源到矿冶遗存,从西汉设银官到现代银都,以史为线,以器盛文,铺陈出白银文化的脉络,让参观者与一件件白银遗珍邂逅:冶金史上的奇观——朱提银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沉淀和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朱提文化和南诏文化、古滇文化并称为云南早期三大文化。
朱提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杜宇“教民务农”所形成的农耕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当时,朱提地区的农耕季节与中原的夏历不谋而合。后来,中原农耕文化根据朱提的“杜鹃农耕节令”完善了24节气,形成了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二是围绕朱提银铜开采、冶炼、流通产生的工商业文化,也就是朱提银铜文化。朱提银开采曾出现两大高峰时期,一个是西汉,另一个则是清朝,尤其是乾嘉时期。
驮运朱提银。
嘉庆三年的“云板”,可以称为清朝的一个代表作。“云板”因其形似一团美丽的吉祥云而得名,正面铸有竖排的“大清嘉庆三年满月吉旦”10个楷体阳文,横排“土主财神庙”5个楷体阳文。“云板”原悬挂在财神庙小学当钟使,1985年3月4日晚突然被盗。目前收回的“云板”为原物的三分之二,其他部分不知去向。文化馆内展示的“云板”是按照原物图纸比例1:1制作的复制品,收回的“云板”珍藏于鲁甸县文物管理所内。
置身其中,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浓烈的白银文化氛围,呼吸到银文化的气息。“千年银都”、当代银基地——朱提银的历史演变让人惊叹不已。场景再现、文物佐证、图文解说等多元化展示,不仅彰显了朱提银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银文化的巨大魅力。
数字化的朱提银文化
朱提银文化的数字化展区以银为主题,设计理念是“立足朱提、面向中国、放眼世界”,包括朱提银开采、冶炼、兴盛、衰落的三维动画和“我当制银人”及其相关问答的体验游戏。参观者不仅可以通过观看动画了解朱提银的千年往事,还能用手机扫码序厅大屏上的二维码,在出现的网页上选择职业、输入姓名生成“小制银人”。当登录的用户达到10个,网页就会播放一个制银视频,带领参观者穿越千年,回到过去,亲自体验制银的过程。
自秦开五尺道以后,中原官兵及移民进驻朱提,设朱提县,开始兴办乐马厂。在朱提银文化浮雕前,文化馆采用360度全息投影,从地质学、考古学角度展现了千古朱提的发展、“建初八年朱提造作”铜洗和“东汉朱提银”银饼。从精美的双鱼图案款识和细如发丝的篆书文字上来看,当时朱提银的工艺技术已经十分发达。西汉王莽实行货币改革,朱提银作为货币流通,这个微缩场景便是当时场景的“活态化”展示。
三国时期,朱提银的开采量下降,诸葛亮通过孟获大量开采朱提银以供治用,投影还展示了孟获办银的创作画。《汉书·食货志》有云:“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可见,当时朱提银驰名全国。
朱提银的冶炼过程有非常明确的工序,对矿银、炭料、火力的要求非常严格。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明代云南炼银分探矿、开采、冶炼、分金(即“沉铅结银”)等工序。矿砂入炉冶炼前,需经过挑选、淘洗,每一炉架设栗木炭200斤,风箱置于墙后,2人至3人鼓风,用长铁叉添加松木续燃。初出的银又名生银,表面无纹路,再经冶炼,加入少量铜,靠铅的力量使之熔化倒入槽内,银的表面就会形成纹路。此炼银法和清代云南炼银技术基本相同。
研学旅行是行走在文化中的“课堂”,作为研学目的地,朱提银文化馆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和夏令营。
朱提银的“前世”
从春秋时代开始,朱提银就作为贡品进贡周王朝。从西汉开始,朱提银就成为皇朝治国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朱提”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或为郡,或为县,在昭通的历史上长达800多年。清朝乾嘉年间,由于政府推行采银政策,朱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鼎盛,昭通也因此成为云南第二大城市,被誉为“小昆明”。
三国时期,朱提银作为货币流通,朱提郡为当时的郡治,鲁甸境内都属朱提郡朱提县辖地。晋朝以后,唐王朝与南诏发生战争,南诏势力已东踞石门,鲁甸境内划给南诏,县城称为鲁望。宋朝改封朱提为乌蒙,设乌蒙部,鲁望又改称小乌蒙。元朝时期,战乱四起,小乌蒙设有屯军,朱提银也停止了开采,但朱提银留下的盛名在民间依然有着深远影响。清朝雍正初期,小乌蒙改隶云南。雍正九年,乌蒙府改为昭通府,设置鲁甸厅,开始修筑城池,后来鲁甸厅治所成为一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乾隆七年开始,昭通地区因为朱提银开采的宽松政策而走向巅峰时期。
说不尽的朱提山
朱提山地形地貌大沙盘以海拔2986米的朱提山主峰、“九山二岩”两块地为主要展示内容。从沙盘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朱提银主要矿区——乐马厂,其丰富的矿藏资源奠定了清代60年大旺的基础。朱提山主峰今称为轿顶山,位于鲁甸县西部水磨、乐红、龙头山三镇交会处,海拔2986米。其山脉以轿顶山为中心向四面的分支延伸,有乐马厂支系、阿鲁伯支系、猫猫山支系、大山包支系,主要矿区就位于朱提山乐马厂支脉的龙头山镇大佛山下。
历史人物获取朱提银的喜悦之情。
朱提山的开采从杜宇时代开始到现在,其间经历了几兴几衰、跌宕起伏的历史。乐马厂的前身称为啰吗寨。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开国国王,《蜀王本纪》记录了他的故事。相传在杜宇时代,有一年乐马厂老君山突发大火,火势无法扑救,直到一场大雨才将其浇灭。杜宇带随从到火场查看,发现了被山火烧出的银饼,总结出烧石出银的办法,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博大精深的朱提文化。后来,杜宇派亲信啰吗氏带人到老君山下扎寨,采石炼银,时称啰吗寨,又由于位于朱提山麓,便以山命名,朱提银的名字由此而来。
到了唐代,朱提银虽未开采、冶炼银矿,亦未见出产朱提银,但人们往往以得到朱提银为快事,被称为“百代文宗”的韩愈也不例外。他在《寄崔二十六立之》里自得地写道:“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以此表达他内心快慰之情。元代诗人杨维桢在《春侠杂词十二首其一》里也是潇洒地写道:“朱提注酒酒如池,太白淋漓吃不辞。”
在朱提山主峰大背景展板上,工作人员将朱提山与朱提银主要矿区进行了梳理。“九山二岩两块地”,“九山”即九山之首大佛山、银矿藏量最多的老君山,还有五台山、金钟山、黄矿(音巩)山、观音山、青龙山、龙头山、照壁山;“二岩”即仙人岩(也称马脑岩)、红石岩;两地即西瓜地、萝卜地。通过展示的乐马厂出土的矿石、陶器、化石等实物,参观者可以从宏观、微观方面看到乐马厂的山脉分布、自然矿产及位置,品味过去的风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经历繁盛至极的60年后,乐马厂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乾隆后期,乐马厂银矿由于过度开采,使炼银木炭、粮食供应、运输的人力马力成本攀升,以致形成了“大开大亏,小开小亏,不开不亏”的困境。
朱提银的“今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立即对朱提银进行了新的勘探与调查,不断推进乐马厂银矿新的复苏与发展。
为全面落实云南省委“3815”战略目标和系列三年行动部署以及昭通市委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工作要求,鲁甸县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朱提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8月1日,由鲁甸县委宣传部、鲁甸县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举办的“挖掘朱提文化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专家座谈会”在鲁甸县崇文阁举办。
座谈会上,来自昭通市研究机构、高校、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旅游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当前鲁甸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难点堵点,就如何挖掘朱提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开采银矿。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朱提文化是昭通的千年文脉,是昭通的代表性符号和昭通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昭通的根,鲁甸要结合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神话故事、文化习俗和物质存留等做好朱提文化的传承发展。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组织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要把老百姓的文化融入旅游区,通过老照片,挖掘鲁甸故事。要结合市里的总体布局,开展好一山一道旅游环线工作。要做好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备案工作,做好地理标志、标牌和保护工作。要做好新一轮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打造朱提文化,建立一个平台,动用文旅专家,以朱提文化为核心,驱动文化产品的制造,做成有影响力的朱提银品牌。从旅游的角度和轿顶山的发展来看,文化要变成旅游,要经历4个步骤:挖掘—提炼—演绎—推广。轿顶山的旅游发展要用好杜宇这张名片,要从杜宇的农耕文化和教民务农开始,嫁接一些朱提银文化产品,比如朱提币,成为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打造好民族文化,带动鲁甸百姓致富。
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志坤觉得,朱提银最大的吸引力就是银的冶炼工艺和锻制工艺,要建立朱提银冶炼工艺和锻制工艺传习所,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鲁甸处于昭通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新时代下,高速交通得到快速发展,昭鲁快捷通道、昆水公路、昭大公路、都香高速公路、昆渝高铁等都经过鲁甸。此外,鲁甸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观与和谐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鲁甸将抓住机遇,把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融入滇东北和川西南旅游大环境认真规划,发展文化旅游,享誉全国的白银产业将再现辉煌。
昭通日报记者 杜恩亮
图片由鲁甸县文化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