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庄(18)丨滇川交界,万亩茶香出保宁

 2023-08-20 21:5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到昭通市盐津县时,似乎小憩了一会儿,造就盐津县境内众多溶洞、峡谷、瀑布。而最靠近四川的兴隆乡保宁村,四川盆地暖湿气流从这里向云贵高原爬升,在这里形成了多雾、潮湿的气候。

云山雾海出好茶。

在北纬30度上下波动5度所覆盖的范围,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茶带”,特别适宜种植茶叶。盐津县东北部的保宁村恰好处于这一区域,隐藏在大自然中的万亩茶山,茶香氤氲。

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群人共同守护的结果。

2018年,得益于茶叶,滇川交界处的深度贫困村保宁村率先脱贫出列。

2020年,茶业成为保宁村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当地村民增收的最优选项。

2023年,保宁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陈衍刚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云贵高原边远的村庄走进人民大会堂。

此后,陈衍刚开始思考保宁村茶业的文化、科技及生态属性,这是一个全新的思维,同样是一条艰难的路径。

“贫困山区发展产业从来没有轻松一词,我们只管用心用力去做。”陈衍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其实,过去20年时间,保宁村把茶叶做成茶业,从来没有轻松过。

兰波 摄

把好茶叶做成好茶业

盛夏时节的保宁村,万亩茶园青翠重叠,新冒出的茶芽鲜嫩欲滴。

滇川交界处,千百年来流传着一种叫作“早白巅”的茶树。这里具有完整的自然生态圈,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土壤较为肥沃,四季分明的温润气候和丰沛的降水、适度的日照等自然条件为优质茶叶的盛产奠定了基础。保宁村的茶叶采摘期可从每年初春持续到中秋节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盐津县就被列为全国10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而保宁村因为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成为盐津发展茶业的代表。

兰波 摄

陈衍刚的记忆中,保宁村的路旁种满了茶树。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背上竹篓到茶山上去,帮助父母采摘茶叶,杀青、揉捻、晒干……再背到街上去卖。茶叶对于陈衍刚而言,不仅是一片树叶,更是家庭收入的来源之一,承载着儿时温暖的回忆。

没有茶厂的时候,村民常采用最原始的加工方式,直接将鲜叶用锅炒干后拿到街上去卖。有的村民甚至将茶叶背到距保宁村10多公里的宜宾市高县去卖,颇受四川人欢迎。

20世纪80年代,茶产业在兴隆乡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仅保宁村就拥有3家茶厂。

发展的历史机遇,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但故事总有变化。

20世纪90年代,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市场竞争激烈,粗放式的采茶、制茶,成本高昂,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当地村民只有不断砍掉茶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从集中连片种植到化整为零,茶厂也纷纷解散,保宁村的茶叶种植慢慢走入了历史的低谷。

然而,在与之毗邻的四川筠连、高县等地,四川人看到了茶叶的广阔市场,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依托其独特品质和文化内涵,川红工夫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量也在不断增长。

看着相似的土地上长出了截然不同的“金叶子”,在四川务工的保宁人开始思考,该改变的或许不是茶叶本身。

2016年4月,刚任职保宁村党总支书记的陈衍刚带领保宁村“两委”班子到四川“取经”,回来后,决定规模化打造1000亩茶叶种植示范基地。

但经历了过去从种植到砍伐阵痛后的村民担心重蹈覆辙,不肯轻易改弦易辙在土地上种上茶树。

“我们不带头,自己家人都不支持,老百姓怎么放心跟着干?”陈衍刚明白,做给群众看比做群众思想工作更直接有效。

一个夜晚,陈衍刚和父亲在一起交谈,从自己中学时代经历的种茶卖茶开始,讲到保宁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情况,一直讲到种植茶叶后的保宁村未来是什么样。好说歹说,父亲总算同意将家里最好的8亩土地拿出来种茶。

“我必须要拿出态度来!”陈衍刚松了一口气。

2016年底,看见陈衍刚家的土地上已经种上了茶树,村民余仕元坐不住了,处于观望状态的他如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随即将自家土地也全部种上了茶树。

此后,茶树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保宁的土地上迅猛生长。茶商开始“上门服务”,村民只用将茶叶摘下来卖给茶商,就可以赚到不少的收入。

2018年,依托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保宁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成为昭通市率先脱贫的地区之一。

截至目前,保宁村茶叶种植面积有1.2万亩,每亩茶叶的收益在6000元以上。

站在茶山上,向远方眺望,青翠欲滴的茶树层层叠叠,一片小小的茶叶与绿水青山融合后,似乎获得了新的生命。但陈衍刚心里清楚,与全国各大知名茶区相比,保宁村茶业起步较晚,仍处于生产原料阶段。要把好茶叶做成好茶业,保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兰波 摄

从保宁村迈向人民大会堂

2023年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公布,陈衍刚的名字赫然在列。

“从来没想过我一个农村人能当上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能第一时间听见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我感觉很自豪,仿佛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热泪盈眶。

陈衍刚是土生土长的保宁村人,高中毕业后,在外务过工,回乡做过代课老师,也见证了茶产业在保宁村的兴衰历程。

保宁这片土地有太多让陈衍刚割舍不下的东西,留下来带领村民摆脱贫困、干出一番成绩,是他刻在骨子里的梦想。

2016年4月,陈衍刚当选兴隆乡保宁村党总支书记,成为7000余户村民的“当家人”。茶叶销售遇困难、农危改项目推进滞后、交通运输受阻、村民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村民都会找陈衍刚寻求解决之道,而他也事事记挂在心,及时找出解决方法。他开始坚信,从自身角度出发,与大家想在一起,干在一处,是赢得村民信任的根本所在。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荣誉,更是责任。作为连接党中央和基层群众的桥梁纽带,我的第一要务是把群众的意见带到北京去,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宣传给老百姓。”陈衍刚说。

为了开好全国两会,陈衍刚一直忙碌在田间地头。他一边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一边谋划着如何帮助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增收致富。

2018年,保宁村争取到2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建设标准化茶厂。通过招商引资,四川省一家公司准备前来投资建厂,但由于交通路窄,大型设备拉不进来,加上高昂的运输成本,这家公司只能望而却步,把茶厂建在了邻近的筠连县。这件事,也成为陈衍刚心中的遗憾。

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人居环境美化。但像保宁村这样地处偏远、山高坡陡的村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相比,仍有差距。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产业。要让土地留得住人,乡村招得来人才、村民致得了富,首先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平常的基层工作经历和思考,让陈衍刚有了这些想法。

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谋而合。

从北京回到保宁村,陈衍刚立即深入茶产业基地、茶叶合作社、茶叶初加工所等地,采取走访茶农、座谈交流等方式宣讲全国两会精神。

“今年国家有哪些惠民好政策,陈书记快给我们讲讲。”

“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干?”

“我们要拧成一股绳,比原来发展得更好,不能丢了保宁村和陈书记的面子。”宣讲会现场,村民们精神振奋、备受鼓舞,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保宁村未来的发展。

“种茶增收这条路走对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陈衍刚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对保宁村来说,茶产业就是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

四季皆可采茶,但茶叶总是偏爱春天。正如保宁村连绵起伏的茶山,万亩茶园在春天抽芽吐绿,一切都与希望有关。

一片叶子里的保宁气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有着全球最多的饮茶人口。有数据显示,我国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7000万人,其中包括茶农2600万人,采茶工3300万人,加工和流通环节工人1100万人以上。

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茶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保持增长。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赋予这片叶子更多的价值。

放眼国内,保宁村万亩茶山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个点。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何让品牌效应赋能产品价值,陈衍刚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

“产业支撑是助农增收的长久之计,茶产业要走得更远,就必须改进技术、拓宽渠道,同时坚守初心,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陈衍刚认为,保宁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应该是保宁村茶叶的一个基本属性,也应该是一个地理标志。

一种茶就像一个坐标轴,生长环境定格了它的起点,也决定了它最初的味道。

7月的盐津,湿热的空气让人走不出十步就已汗流浃背,耳畔除了微风吹过山林时发出的“沙沙”声,就只剩下蝉鸣声。

距离保宁村委会5公里左右的茶山上,陈衍刚扒开相互缠绕的大树藤条,钻向山林更深处。

10多分钟,一棵棵30多年树龄的老茶树出现在眼前。斑驳的阳光透过密林间隙洒在老茶树上,为新抽出的茶芽镀上了一层金光,青绿的苔藓也顺势爬满了树干。

“这个片区100多亩老茶林,村里准备打造成观光体验园区,用传统的制茶工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既能感受保宁厚重的茶文化,又能买到绿色环保的茶叶。”陈衍刚一边擦汗一边介绍。

位于保宁村一碗水村民小组的盐津石门关茶叶有限公司,早些年收购了这里的六角茶厂,一直致力于保持保宁村茶叶生态绿色属性。

“我们茶厂的茶叶都是绿色食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品质喝得出来。”在公司产品展示区,盐津石门关茶叶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何正容一边冲泡茶汤一边说。

依托3000亩茶叶基地和重建后的厂房,何正容打造了盐津石门关茶叶品牌,将石门银叶、石门碧云春、石门龙井等7种茶叶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绿色生态,这是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定位,也是一个地方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何正容说:“村党总支书记陈衍刚从不墨守成规。”

接着她讲了一段往事:公司申请入驻“832平台”时,需要进行资质认定,恰逢陈衍刚在外地开会,他二话没说,立即通过手机端确认后,安排人员代为签字,公司很快办理好手续。

2018年,盐津石门关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茶叶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第十四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称号;2020年,被评为昭通市特优农产品品牌;2023年,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一个企业的快速成长与村“两委”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同时也为一个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观察的时机。

因为品牌和各种资质认证的加持,相比普通茶农售卖散茶每公斤60元的价格,盐津石门关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叶最高可卖到每公斤3000元。

看到茶叶价格的差距,陈衍刚对保宁村茶业发展有了新的想法。近些年来,当地以绿茶为主大力发展茶业,绿茶是中国人消费最多的一类茶,但本地茶企多数以订单加工为主,缺少叫得响的品牌,茶叶的价值没有实现最大化。或许,由保宁村党总支牵头,划定区域打造生态茶园,以村集体经济进行规范化管理,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从生产原料茶转换为生产品牌茶,让这片叶子闻得见保宁的山水,是提高茶叶经济价值的有效路子。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将增加中国茶的文化价值,有力推动茶企进一步扩大影响,让茶农从茶产业中分享更多红利。

站在时代的风口,茶业或能为保宁村带来更多可能。

昭通日报记者:谭光吉 文泽梅 汪舒  文/视频

视频素材和部分图片由盐津县融媒体中心邱琴提供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村庄 二十大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