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法治|“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 ——龙头山镇沙坝村探索“1430”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2023-07-10 09:42  来源:昭通新闻网

盛夏时节,走进鲁甸县龙头山镇沙坝村,尽管受到干旱影响,整个村庄还未尽披绿装,但感受到的是干净整洁,村民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沙坝村坚持以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治理目标,完善“1430”四级治理机制,探索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今年,云南省民政厅确定沙坝村为2023年第三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试点村,也是昭通市的两个试点村之一。而其“1430”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也随之应运而生。为有效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沙坝村不断创新探索乡村治理模式,在28个村民小组全覆盖实施“1430”四级治理模式(“1”即以1个党总支为核心;“4”即群众共商共议、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管、邻里式共享;“3”即“挂村组长、挂组责任人、挂包到户帮扶人”3个挂包帮扶主体;“0”即问题拆分化整为零),以“共建共享”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党组织为核心 党群同心成合力

走进沙坝村迟家梁子活动场所,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治知识等在展板上呈现,村民聚在长廊开心地谈天说地。中共党员、村民小组长李付贵在微信群中不时发布龙头山镇、沙坝村“两委”的相关工作安排和相关政策,不时回答着村民的提问……党组织工作服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民。

“群众需求什么、期待什么,我们就重点关注什么。”沙坝村党总支书记李文彪说。沙坝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全村营造了村民有事找组织、有事找干部的良好氛围。

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呼吁,昭通市财政局和鲁甸县、镇两级积极协调项目资金,改善了沙坝村4个党支部的5个活动室及2个综合活动场所,让党组织及村民有了议事、活动的场所。沙坝村让镇挂钩干部、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分别担任各村民小组第一小组长,形成以村党总支书记为大网格长、村民小组长为中网格长和每名党员联系8—10户的小网格管理格局。

今年妇女节,沙坝村开展了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活动,村民们齐聚村委会广场,兴高采烈地观看文艺表演,体现了文明沙坝、多彩乡村的新气象。

几年前,沙坝村路边垃圾到处散落,村民房前屋后“脏乱差”现象突出。近年来,沙坝村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持续以“党建优”引领“治理优”,用“小实事”撬动“大民生”,通过主题党日活动、普法强基补短板、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约定每周星期五在全村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逐步实现从“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站着看”,到“党员干部站着看,群众主动干”的转变。

在服务群众上,沙坝村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驻村工作队不但用“老办法”,还想尽“新方式”,邀请省农科院产业技术专家上门服务,联合农信社、富滇银行开展金融服务。同市计生协会建立“计生之家”,营造优生优育和优良家风氛围。人居环境挂村干部入户言传身教,安全生产“线上图文”推送学习,引入了“三区”科技人才为沙坝村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技术保障。还通过院坝会、火塘会、议事亭等方式宣传政策、普及法律、宣讲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人每月至少为困难群众办两件实事。对申请纳入政策帮扶的对象,先公开通过群众会研判,一旦群众表决认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则不进入下一个研判审核程序。2022年,在挂钩帮扶单位昭通市财政局的关心帮助下,通过协调项目资金2500余万元,硬化村级主干道25公里,实现全村村级主干道硬化全覆盖,改善13个村民小组800余户2600余名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让每个人每个单位都是乡村治理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形成了平时状态“其乐融融一家亲”、应急状态“一呼百应一条心”的良好氛围。

以人民群众为核心 构建共商共建共享新格局

“我们小组每个星期五都组织村民打扫道路,现在不但村民家门口干净,村组道路也干净得很。”李付贵说。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沙坝村形成了四级疫情防控机制,充分发挥了群众内外兼顾的疫情防控和服务作用,也为沙坝村形成“1430”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疫情防控期间,高风险地区人员返乡剧增,疫情防控难度加剧,结合全村实际情况,创新防控机制,沙坝村在全县最早提出网格化管理思想,即村级网格长为村党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村民小组网格长为村民小组长、挂户第一小组长,党员为10户联保网格长。

沙坝村监委主任李玉繁说:“当时,我们已经按分片网格化管理,一个村民小组要选出6名网格员,一名网格员负责他家附近的10户,有外来人员要及时宣传提示报备,有居家隔离的要监督按照要求居家隔离,有红白喜事提前向村委会报备。”村委会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分为病毒排查组、居家管理入户核酸组、疫苗接种组、数据组。明确挂村组长、挂组责任人,实行挂包到户、责任到人,实现“户有责任人,任务清单有落实,管控进度有数据”,将疫情防控化整为零、层层部署,发动党员群众参与防控。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共同抗击疫情,守护了一方平安。

公众参与是社区化共管的必要条件之一,公众参与体现自愿性和互利性原则,让群众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

在地震恢复重建“回龙湾安置小区”村民搬迁入住后,通过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了“回龙湾小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全力配合村“两委”监督小区的人居环境、绿化管护、治安秩序等。定期带领小区内村民开展人居环境大扫除、绿化美化。若有矛盾纠纷,由委员会邀请有威望的党员群众参与调解,让村民感觉自己既是主人翁,又是和谐小区的建设者,更是幸福家园的受益者。

为了多元化调解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近年来,沙坝村通过组建“调解委员会”,使小矛盾小纠纷通过老一辈话事人和村民小组长就地化解,大矛盾村级联合化解,重大纠纷由政法干警挂村协调共同调解。将“主动排查、风险评估、分类化解、迅速落实、跟踪办理,回访反馈、结案归档”贯穿全程,推动矛盾调解“闭环”运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体制机制将调解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梢。

2022年,沙坝村通过各联动部门、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385起,其中就地化解217起、联合化解168起,同时,建立预警人员管理机制,对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化解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有效减少了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同进一扇门,共管一个‘家’;村级治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在群众会上经常讲的一句话。

沙坝村将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纳入村级“推进会”、驻村工作队“周例会”的恒定议题和28个村民小组干部必报告内容以及群众会宣讲的强化内容。2022年以来,全村共组织开展“议事亭说事”活动132场次,累计推动解决群众在“厕所革命”、供水排污、垃圾池、公共绿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91个,“村民事、村民议,自己的事情自己议”的氛围不断浓厚。

自“共建美丽沙坝”绿美行动开展以来,沙坝村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将白蜡林村民小组到龙头山交警中队路段的4公里、偏桥至迟家梁子道路硬化后的6公里道路两旁,栽种了2000余棵景观树,让光秃秃的土路,摇身一变为绿道“景观路”。

在“1430”治理模式下,“议事亭说事”“群众会”共享治理成果的机制初具雏形,在人居环境治理和乡风文明方面效果最为显著,彻底解决了生活垃圾乱丢、生活污水乱排等问题,每个村民小组组建了“人居环境志愿队”,实现了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长效化。

互帮互助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环境更加整洁了、铺张浪费少了……通过基层社会治理,村民文明生活习惯悄然形成,社会治理和谐有序。推动乡村业态强起来、形态美起来、治理精细起来。

昭通日报记者:毛利涛 刘仕川 通讯员 张永坤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法治 法治故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