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故事 | 杨兴荣:摸清“牛脾气” 养好“牛宝贝”

 2023-05-06 11:21  来源:昭通新闻网

磨玉米面、割青草料、粉碎秸秆、拌和饲料、投递喂食、清理牛粪……10年来,水富市太平镇古楼村19村民小组的村民杨兴荣与妻子李前敏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劳作,通过辛勤的付出让自家的肉牛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家里的经济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2001年,杨兴荣刚满19岁,就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先后在浙江省桐乡市的羊毛衫厂、温州市的锻造厂、广西的建筑工地务工。结婚后,杨兴荣和妻子继续在外过着漂泊务工的日子。

父亲疾病缠身,3个孩子年幼,现实情况不得不让杨兴荣和妻子选择回家。2014年,杨兴荣和妻子毅然决定回乡创业,投入8万元建起了两间约400平方米的圈舍,买了12头牛,开启了肉牛养殖创业之路。

杨兴荣在投喂饲料。

万事开头难。肉牛养殖场虽然办起来了,可如何养好牛,夫妻俩却一窍不通,只有小学文化的杨兴荣只能硬着头皮学习养牛知识。为了养好“牛宝贝”,夫妻俩吃住都在养殖场,不怕脏和累,只为尽快摸清“牛脾气”。在最初的两年里,养殖肉牛的日常开销较大,由于缺乏周转资金,除了照看养殖场,杨兴荣一有时间就到当地煤厂务工,用挣来的钱贴补养殖场的开销,艰难地维持养殖场的正常运转。

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肉牛养殖的风险高,需要掌握必要的养殖、防疫等技术。2019年,杨兴荣的肉牛养殖场遭遇了一场危机,由于给牛喂药操作失误,导致1头牛被呛死,因防疫不到位,造成交叉感染导致4头育肥牛病死。接踵而至的几起意外事件,给他们造成5万余元的经济损失,同时让杨兴荣夫妻更加重视做好肉牛养殖场日常的卫生清理、消毒防疫和定时疫苗接种等工作。

通过经常性地上网学习和不断实践摸索、总结经验,杨兴荣逐渐掌握了牛的配种、助产、剖腹产、疾病治疗、消毒防疫等技术。特别是防疫能力提高了,牛儿养起来更加顺当。目前,杨兴荣的肉牛养殖场有西门塔尔、夏洛来等品种,存栏40头,其中,有大母牛12头、育肥牛12头、半大牛16头。近年来,养殖场每年出栏育肥牛10余头,净利润5万元以上。

杨兴荣通过刻苦钻研,成为太平镇内闻名的养牛“土专家”和首家肉牛养殖大户,周边村民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向他请教。今年4月11日,复兴村盛某家的母牛生产受困,杨兴荣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驱车前往,发挥自己所掌握的助产技术帮助小牛顺利降生。去年某日,盐井村薛某家的一匹驮物的马受了外伤,杨兴荣闻讯及时上门为马做了伤口缝合手术,解除了薛某的燃眉之急。

古楼村的牧草、玉米秸秆、谷草等资源丰富,拥有养殖肉牛的优越自然条件。杨兴荣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日渐明显,示范带动不少村民加入养殖肉牛的行列。据古楼村委会负责人介绍,全村现有肉牛养殖规模20头以上的大户4家,加上散户的养殖量,总的养殖规模达160余头,这已成为当地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

通讯员 谭兴华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阅读昭通 故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