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人文 | 情满豆沙关

 2023-03-17 19: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父亲是盐津人,孩提时代听父亲讲过很多豆沙关的传说,特别是关于诸葛亮和僰人的故事,使我对盐津有了初步了解。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盐津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

说来惭愧,我虽然多次到过盐津,但只是路过而未曾到过豆沙关古镇。2002年,受盐津县委、县政府的邀请,与著名学者曹吟葵、市文体局领导及云南、四川专家学者汇集豆沙关,由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电视台,以及上海、天津等电视台和世界级著名攀岩高手组成的考古探险摄制组,他们想用现代攀岩工具,登上猿猴也难攀缘的僰人悬棺处,进行考古发掘。他们尝试了多次,但面对险峻的山势和崖下的惊涛骇浪,他们胆怯了,千里迢迢而来,败兴而归。所有的计划和希望变成泡影,他们带着遗憾离开了豆沙关……那一次,我对僰人的勇敢和智慧有了新的认识,难怪人们称赞他们为会飞的民族。那时我也只停留在213国道上观看,而后来受曾令云长篇小说《豆沙关》的影响,动了去豆沙关的念头。

2005年,豆沙关被云南省政府正式定名为“豆沙关文化古镇”。古镇坐落在大关与盐津之间,这里万丈悬崖对峙,悬崖之间是滚滚流淌的关河江水。江的北面是如削的万丈悬崖,站在悬崖对面,用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绝壁缝隙内举世罕见的,即便是依靠现代高科技也难以仿制的千古奇观——僰人悬棺;靠近豆沙关旁的黎山山脉半腰间青莲洞内,是清乾隆三十二年修建的观音阁。观音阁的左右以及后边的3个面以悬崖为壁,阁门飞悬洞口,檐角勾挂,在群峰的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钟乳石悬垂,形态各异。其中一个自然形态与观音菩萨极其相似,寺庙因此得名为“观音阁 ”。千百年来,善男信女对此处顶礼膜拜。自清代建成此庙,塑起观音像,这里更是香火旺盛,信徒纷至沓来。离此庙不远的地方是一个石头砌筑的古城堡楼,下面是弧拱门,门上面刻着“石门关”3个遒劲大字,关下面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路段。由于年长日久,走的人多了,已被踩磨得油光滑润,上面残存30多个深浅不一的马蹄印。

站在关口的高处极目远眺,领略古道伟岸,欣赏雄奇险峻的乌蒙群山,任山风吹拂,似有“把酒临风,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感觉,精神为之振奋。心中不时涌动着一首首汹涌澎湃的壮丽诗篇。闭上眼睛,蹚进历史的长河,驰骋于乌蒙重重山峦间,感受豆沙关的苍烟落照,会被这里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心中会有一种乌蒙汉子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此时此刻,自己的思绪不知不觉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几千年前的豆沙关,眼前仿佛出现一队队络绎不绝的马帮,乌蒙马驮着货物,不停地往返,把名噪全国的朱提银和铜、铅以及其他多种物品运往全国,俗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说,创造了朱提文化的辉煌。

自李冰父子和司马相如开道千百年来,这条古道上有过金戈铁马的挥师杀伐,有过刀光剑影的鼓角征战,有过历史的荣光和屈辱,有过人生的悲欢离合……威震清朝廷的李蓝起义也是在这里发生的。南来北往的人流,使豆沙关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驿站和物资集散的通商口岸,成为南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同时,豆沙关还是一条文化古道: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荆楚文化、滇文化在这里交融,由此衍生出灿烂的朱提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豆沙关的五尺道不仅是交通意义上的通道,也是历代王朝控制、联系云南的重要政治道路,起着“桥头堡”作用。因此,历代王朝对它非常重视。杜宇通蜀道,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唐开石门关,今天的213国道和内昆铁路以及银昆高速公路的贯通,印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千百年来,豆沙关一直发挥着“交通枢纽”“文化通道”“桥头堡”的作用,成为贯穿南中的一大动脉,为国家经济文化的开拓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由于古镇的人流往来,多少文人雅士也客居此处,写下“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归”“界天自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破五更霜”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提高了古镇的文化品位。在古镇新建的牌坊上有“教蜀务农杜宇从兹去,靖边封诏袁滋受命来”的对联。对联是由昭通著名学者、地方史学专家、考古学家曹吟葵撰写;由前全国著名书法家,云南大学教授赵浩如题写,联语和书法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其联文学、历史内涵丰富,短短的18个字,巧妙地以动词一个“来”,一个“去”,把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并道出了豆沙关古镇的历史:公元前八世纪,朱提(今昭通)人杜宇带领其妻梁利和部落人一道披荆斩棘,率先开辟蜀道,把先进的农耕文明由五尺道传播到蜀国,杜宇后来在蜀立国成为蜀王——望帝。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因思念故乡和亲人,鸣叫哀凉,声声泣血,血落在地上又化为映山红,杜鹃鸟由此而来,有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从此离别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诗句,也有“望帝春心托杜鹃,年年相思年年血”的故事。对联又叙述了唐贞元十年(794年)唐王朝派和平御使袁滋千里迢迢到南诏册封,袁滋不辞辛劳,不辱使命,使中原与南诏“化干戈为玉帛”,结成友好。此外,对联赞美了袁滋不负皇恩的智慧和壮举。对联内涵深邃、气势恢宏、超越时空、直面历史、文字激扬,使人读之清新隽永、韵味无穷,让人荡气回肠、赏心悦目,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唐贞元十年,袁滋路过豆沙关,被气势磅礴、云遮雾绕的乌蒙群山和滔滔江水所震撼,诗情荡漾,内心涌动着一股极大的冲击波,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欣然饱蘸笔墨写下了“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的永恒篇章,这块摩崖石刻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收回思绪,沿豆沙关古镇石板路走去。

古镇在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山水画卷之中展开。这里,水是清的,天是蓝的,镇内树木如盖,明媚的阳光透过绿荫照耀,为小镇披上金辉,深深呼吸,空气清新。沿着被踩得发亮的青石板路走进古镇,欣赏着富有特色的古代建筑,感受这里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

豆沙关古镇布局讲究,整个古镇建在坡上,街道不宽,却井然有序,多保留木制的两层建筑。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有着古典之美,有着久远的文化,有着宁静致远的生活;这里生长着勤劳善良、朴实好客的乡亲;这里的悠然与恬静能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惊觉与喜悦。你能从屋檐下纳凉老人脸上找到那份亲近、和蔼、幽静,那种安详和与世无争,跟他们对话简直是一种享受,就像品味一本韵味深长的书;你能从街道和木制雕花的格子门窗上体会到岁月的沧桑,历史的久远、先人的勤劳和智慧。

沿着街道,穿过阶梯式的石板路,可达古镇的高处,回看整个建筑,应该说这里是按地形依地而建的,并且错落有致,虽然古朴却显得很有气势。这时一个木制的小四合院吸引了我,它背依高山,面对关河,一股清泉从房边潺潺流过,院外树木成荫,院内果木飘香,站在高处,可以看到豆沙关的整个风貌。清晨可以领略雾岚弥漫,傍晚可以欣赏炊烟袅袅,夜晚可以仰望星罗棋布,感受生命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在豆沙关这样的古镇,你可以没有任何目的地游走,也大可不必装腔作势掩饰自己。可以完全放松穿越每一条自己想穿行的街道小巷;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在每一个旮旮角角停留;可以任意挑选一个茶馆选听一段评书、赏一段京剧;可以住上几天,还可以体会一下孩提时代物资匮乏带来的尴尬与困扰;可以找一个闲适幽静的地方坐下来尽情享受特色小吃;还可以感受那古朴的民风,倾听那悦耳的“三川半”声音讲出的口传文学。总之,这里,夜是静的,风是柔的,一切是自由的,随你徜徉,你可以吟风弄月,修身养性,还可以随意吟诵“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

豆沙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远离中心城市,但文化独特,内容丰富而韵味无穷,不得不叫人刮目相看!概括起来说,豆沙关之美,美在雄伟,美在恬静,美在自然,美在古朴,美在神奇,美在别有韵致,美在摄人心魄!

豆沙关,你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你让英雄竞折腰,你不仅是一幅大气磅礴的水墨山水长卷,更是一部隽永深奥的哲学巨著,读懂你,就读懂了人生;参悟你,就参悟了禅机;你是不朽,你是永恒,面对你挺拔的峻岭,什么霸业宏图,什么功名利禄,什么宠辱升贬,一切的一切都如此苍白,如山岚之轻薄,甚至使人感到无聊和可笑。徜徉在被历史风云熏得漆黑的五尺道上,会突然从城市的各种烦忧中解脱出来,拨开那光怪陆离、诡谲多变的种种诱惑,摒弃名利,抛开权势,去拥抱大自然,为眼前的瑰丽所陶醉,所感染,会觉得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得到一次净化,那些平时纠缠在心中的烦恼和忧郁消退了,隐去了,映在眼前和心中的只有美,只有纯净……

在生活和现实中,像豆沙关这样的古镇不多了。这次出行,我让情感尽情地在这小镇中沉浸、遨游、寻找、体验和挥洒,让思绪如雁,漫飞长空,把人生一切的忙碌、不快洗涤,把多年来沉甸甸的忧烦化为烟云……

高原风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站在高处面对雄奇壮美的大好河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诗情起伏,随手写下以下句子:

骇浪滔滔水东流,峰高路险万山幽。

层林郁郁千峦醉,历史悠悠百物稠。

崖上悬棺惊世界,袁滋题刻记风流。

石门关下沧桑道,阅尽春风看尽秋。

作者:杨勇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阅读昭通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