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正当时 勠力同心创佳绩——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亮点纷呈

 2022-11-27 13:47  来源:昭通新闻网

镇雄高铁站一景。

昭通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地处昆明、成都、重庆、贵阳4大城市辐射交会地带,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古生物群遗址见证史前生命足迹;综合交通架起跨越式发展坦途……

新征途,新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不断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誓把天堑变通途 搭建互联互通连心桥

要面对山高谷深、气候恶劣、地质条件较差等环境,要克服暗河、瓦斯、涌水等施工挑战,要在乌蒙大地实现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不少专家都认为在“啃硬骨头”“打硬仗”。

“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昭通牢记嘱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实现“天堑变通途”的历史性飞跃;全面打响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建设大会战,有效破解了昭通发展的最大瓶颈,“昭明通达”梦想变成美好现实。

“昭通市取得的主要成绩可以概括为‘3个大’——‘大投入’‘大枢纽’‘大融合’。”昭通市委书记郭大进介绍,十年来,昭通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35公里增至896公里,打通了11个出滇、入川、进黔高速通道;成贵高铁把革命老区带入发展“快车道”;昭通机场11条航线架通了与京津冀等重要区域的“空中走廊”;新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公路、铁路、水运、民航无缝衔接,与物流网、 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

特别是随着昭通市内“两小时交通圈”,与周边州(市)之间“三小时交通圈”,到成都、重庆、贵阳、昆明4个城市“四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高铁圈”的基本形成,昭通“近连成渝、远接两角”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对昭通而言,交通曾是这里的“痛点”,现在成为“亮点”,“交通兴,昭通兴”已是全市上下的共识。

路未修好前,镇雄县碗厂镇笋子村大岩上组村民杨贤飞将自己煮的酒送到镇上,一天的时间都不一定送到。煮酒成本较高,加上车辆的磨损,杨贤飞的“好酒”赚不了几个钱。“乡村路修好了,高速路也顺利通车了,将酒卖出去也更加方便了。”杨贤飞激动地说道,相比过去,利润要高得多了。

在彝良县海子镇大田村村民陈贵军的记忆里,出行基本靠步行,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外出务工的村民回趟家都非常艰难。

几年前,大田村的进村公路终于修通了。2020年底,宜昭高速公路彝良到昭通段也正式通车,并在海子镇设有收费站。

不少村民回到了家乡,陈贵军也一样,还盖起了小楼房。“路通了,大家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陈贵军说,现在从家门口就可以直接上高速,即使外出务工也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

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除了为昭通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还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商务、休闲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在,城市居民回乡探亲、外出旅游都很便捷;山区群众进城看病、购物也不用跋山涉水,交通不再是阻碍各族群众交流的鸿沟。”昭通市民族宗教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随着乡村公路的不断发展,昭通市很多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游客的打卡地,民宿、农家乐、庭院经济等层出不穷,各族群众心里也更有盼头了。

直通心坎、畅通民心。一条条承载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幸福路,正为乌蒙大地注入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各族群众欢歌起舞。

文旅融合谱新篇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春赏花,十里花溪美不胜收;夏观瀑,瀑布叠水流连忘返;秋采叶,五齿枫林异彩纷呈;冬踏雪,雾凇冰挂景色醉人。”位于彝良县城东北部的小草坝省级风景名胜区景色迷人,集原始森林、河流、奇峰、溪涧、瀑布等景观及苗、彝等民族风情为一体,是昭通市著名的旅游景点。

依托小草坝景区,彝良县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旅游业”模式,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推动文艺创作、发展特色经济,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今年五一期间,我们通过在小草坝景区开展摆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宣传展板、表演民族舞蹈、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手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彝良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相关人员表示。

立足自然旅游资源,彝良县的生动实践只是昭通市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从六祖文化广场等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小山峡景区、山海洞景区等顺利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昭通市3A级以上景区增至17家;从昭阳区北闸苹果庄园、镇雄县五德天坑溶洞群再到绥江县罗汉坪蝴蝶苗寨等,昭通市一批景区景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抓手。

除了大山、大水、大峡谷等立体风光,昭通市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扣准特色资源要素,昭通市积极培育新业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作用。

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威信县召开著名的“扎西会议”;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利用“乌蒙回旋战”巧妙突围,红色基因根植于乌蒙大地。

威信县以扎西会议纪念馆为主,推出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涵盖威信县扎西老街、扎西镇江西会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旧址、扎西会议纪念馆等著名景点,独特的红色文化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目前,昭通市完成镇雄、彝良、威信、巧家4县263项长征遗址遗迹核查,分别入选省、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37项、95项;实施精品“红军村”“鸡鸣三省”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开展“红城红军情·赤水赤子心”十大行动等。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昭通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立足实际,昭通市充分发挥各级文博单位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基地作用,持续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六进”等活动,探索开展“流动博物馆”创新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生活走得越来越近。于2011年12月28日建成并免费开放的昭通市博物馆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

昭通市博物馆收藏民族民俗类藏品2799件,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展示近现代民族文物最多、古今民俗事象最丰富的综合性博物馆。一直以来,昭通市博物馆始终坚持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青少年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合,依托本地独特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搭建各族群众文化交融的桥梁。

“秉承宣传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理念,我们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完善社会教育资源,讲好各族群众交流融合的历史文化故事,赋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丰富内涵和教育意义。”昭通市博物馆馆长余腾松介绍,自开馆以来,昭通市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通过流动博物馆“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年覆盖人群逾5万人次,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筑牢了思想根基。

卯家湾安置区全景。

易地搬迁换新颜 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昭通,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是昭通市贫穷落后欠发达的根本原因。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昭通市实行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共建成集中安置区(点)373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彝良县发界安置区等3个万人以上安置区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和第四位,全市35.4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步实现进城入镇,185.07万贫困人口在空间和情感上实现互嵌,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奠定良好基础。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卯家湾安置区高楼外墙上的红色标语,道出了各族搬迁群众的共同心声。

2018年,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鲁甸县秉持“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市”的理念启动了卯家湾安置区项目,经过17个月的不懈努力,一座美丽新城在荒坡上拔地而起,来自鲁甸、巧家、永善、彝良、盐津5个县的偏远山区群众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

近年来,卯家湾安置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促共建共享”工作,通过组织领导、宣传教育、贴心服务、互嵌交融等推进守初心、润人心、暖人心、聚人心、惠人心、安人心,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进一步密切。

“一年建设一座城,一周搬迁上万人”,这被称为“靖安速度”——从2018年11月启动征地工作到2019年12月迎来首批搬迁群众入住,靖安安置区仅仅用了1年零1个月。

据介绍,靖安安置区共安置了6个县(区)9256户40549人搬迁群众,有20个民族互嵌式居住。截至今年3月,6个社区中有5个社区获得“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近段时间以来,昭通市还持续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搬迁群众实现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美好”转变,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坚定决心。印发《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万人以上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方案》,明确总体目标:紧紧抓住5年过渡期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紧扣“配套兼顾远景、经济显著增长、民生保障到位、社会和谐稳定、社区治理有效、群众高度认可”的工作要求,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按照“各具特色、宜居宜业、和谐稳定”的工作目标,深入推进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台了《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努力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在昭通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和市搬迁安置局的牵头带领下,9个万人以上安置区负责人近日共同签订了《共建共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将按照“巩固提升、培树典型、突出特色、融合发展”要求,落实轮流牵头负责、联席会议等制度,协同开展工作调研、交流、学习观摩、节日庆祝及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等各类活动。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实做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带领各族搬迁群众齐步迈进美好新生活。”昭通市民族宗教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昭通市第三届民族赛装文化节现场。

民族团结进学校 用心用情浇灌民族团结花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

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各族师生心间?

昭通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创办于2016年的昭通市实验幼儿园,是一个由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14个民族师生组成的民族大家庭。

围绕“立品养正、书香成习”园所文化,实验幼儿园建立多民族的领导机构,形成了“维护团结、共同进步、互相帮助”的民族大家庭的优良传统,2022年成功创建为“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实验幼儿园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阵地。走在园内,“中华民族全家福”“厉害了我的国”“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长廊格外显眼;“中华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民族风情博物馆”“民族风俗展示栏”等宣传载体随处可见。

“我们组织幼儿园不同岗位不同民族的教职工代表,通过录制视频,讲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故事。”昭通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宋声玉介绍,实验幼儿园以四史教育、革命英雄、传统文化、民族风俗、民间体育等为载体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素材,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融合。

在彝良县,有一所以人名命名的学校——彝良县炳辉小学。

“今天,我要分享一位军事家罗炳辉将军热爱人民、促进民族团结的故事……”在炳辉小学文化走廊里,六(3)班学生小澜正为大家讲述着精彩故事。

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炳辉小学把红色革命历史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融合,在教育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2022年被命名为“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海报、传统文化手绘教室……走进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校园操场、楼道、宿舍等区域的“民族文化宣传栏”“民族团结知识展板”,校园广播定时播送的民族团结故事、先进人物事迹等,无一不在证明着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这里发芽、开花、结果。

通过课堂上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该校坚持课上与课下结合,做到创建工作全时段覆盖。同时,学校成立“关爱之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增强家校联动,丰富创建工作内涵,扩大创建工作外延,将创建工作做到全区域覆盖。

2020年12月,该校被命名为第一批“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我们希望并相信,学生们在学校里收获的,会影响他们的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该中学校长胡克州表示。

作为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昭通学院则通过健全组织体系、抓好课堂主阵地、打造教育载体、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科学研究和实践育人等途径,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绘制了昭通学院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生动画卷。

2021年10月19日,昭通学院“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正式揭牌。自此,昭通学院有了新的使命和任务。

实验幼儿园、炳辉小学等仅是昭通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课堂进校园的冰山一角,如今,一批批学校正结合实际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各族师生心中绽放。

来源: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 娇 冯 琴 /文   昭通市民族宗教局供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文化 民族 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