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我市召开生态文明创建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

 2022-09-23 11: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发布会现场

9月23日上午,昭通市召开生态文明创建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主持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昭通市2022年“争当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发布,并对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发布主题是“生态文明创建暨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发布人,他们是:

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毅;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宁;

昭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赵柯;

巧家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洪盈;

盐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祥贵;

大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兴;

绥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宋盛超。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昭通新闻网、微昭通、昭通市人民政府网、北纬29度、昭通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此外,昭通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也应邀参加了本场新闻发布会,在此一并表示欢迎!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主发布人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提问。

下面依次进行,有请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毅作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

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毅

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

昭通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区位在全国、全省都十分重要,物种丰富多样。“十三五”以来,全市林草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湿地保护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争当全省生态修复排头兵、维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积极贡献。下面,我向各位介绍全市林草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昭通物种丰富多样。全市高等植物有5000余种,其中木本高等植物1025种,分属151科、457属,占全国木本高等植物属数的11.8%,占全省的22%。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版)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3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8种,II级保护植物105种。巧家五针松为我市独有,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全市有脊椎动物671种,占全国总数的10.7%,占全省总数的38.6%;有哺乳类动物150余种、鸟类356种、爬行类动物54种、昆虫1340种、淡水鱼类11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版)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24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24种,Ⅱ级保护动物100种。黑颈鹤为昭通的明星物种,去年来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达1938只,且呈逐年增多趋势。

二、主要的工作

(一)以“林长制”为抓手全面加强林草资源管护。森林面积从1177.9万亩增长到1590.4万亩,森林蓄积量从4515.09万立方米增长到5327.2万立方米,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47.2%,较2016年增加12.22%。全市初步建立了以“林长制”为抓手,对林草资源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机制。形成了“天上看、地下查,及时核、即时查”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管理体系,近三年来,全市林草部门共查办破坏林草资源行政案件59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刑事案件35件。全市林草生态持续向好,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保障。

(二)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

昭通市把自然保护地建设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形式,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大山包、药山、乌蒙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市级自然保护区8个(盐津白老林、老黎山,永善五莲峰、小岩方,镇雄以那、袁家湾,绥江二十四岗,水富铜锣坝);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巧家马树、绥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石漠公园1个,保护地总面积16.5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39%。全市范围内生态植被良好、物种资源丰富、生态区位重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区域基本纳入了自然保护地范围,使我市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并重,全面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营造林项目646.6万亩;每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管护1691万亩。2021年实施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总投资3.07亿元,目前,镇雄县完成河道防护林带建设213.82公里,村庄绿化19.03万株,人工造林1.96万亩;威信县完成河道防护林带建设50.38公里,村庄绿化2.7万株,人工造林0.9万亩,建成55.5公里生态观光廊道。争取《昭通市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工期为2022年至2025年,总投资9.74亿元,其中:滇东北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投资5.23亿元、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投资4.51亿元;今年省级已下达《昭通市金沙江干热河谷(滇西)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2.17亿元,相关项目已完成招投标,本月底前可全面启动建设。

(四)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

“十三五”以来,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昭通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方案》,为我市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市现有湿地面积36106.33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1处(大山包),省级重要湿地3处(巧家马树、彝良雨龙山、永善黑颈鹤栖息地),认定并公布一般湿地120处,建湿地保护小区66处,湿地保护率达55%。

(五)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

一是抓好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林草部门在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资7530万元开展了人工种草、沙漠化荒坡人工草皮移植、湿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黑颈鹤食物源基地等项目建设,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为黑颈鹤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栖息地。去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从2018年的1365只增加到1938只,二是开展巧家五针松抢救保护。通过实施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为巧家五针松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生长环境,目前,原生34株植株得到较好保护,并实现人工繁育近7000株。三是抓好赤水河流域特有珍稀鱼类种群恢复和保护,全力保护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认真落实“十年禁渔”,开展增殖放流5次,共放流各类鱼苗95万尾。近三年来在科研监测中发现鲈鲤、青石爬鮡、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出现的频率、密度明显增加,部分河段已经出现鱼类集群索饵的场景;珍稀鱼类群落结构渐趋合理,昆明裂腹鱼和云南光唇鱼等敏感性种类优势度逐渐恢复,平均体重明显增加,种群小型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监测到鱼的种类从2020年36种恢复到目前的42种。四是开展野生动植物公众责任保险。有效解决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之间的矛盾。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投保2219.8万元,赔付1898.32万元。

(六)开展生物资源调查。

为打牢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基础,持续做好生物资源调查和编目。完成了昭通市北部片区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红豆杉调查报告》《十齿花调查报告》《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图鉴》成果编制工作。目前,全市正在组织开展林草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种质资源普查、草原基况调查、草原有害生物普查等基础性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我市林草资源底数,为今后更好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市林草局作为参会代表参加了2021年省政府组织的“COP15”新闻发布会;全市林草系统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为契机,采取展板、发放宣传资料以及网络媒体、微信、广播等多种宣传方式,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等生态文明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公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营造了维护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定差距,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下一步全市各级林草部门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坚决守护昭通生物多样性物种宝库,更好地向全社会展示昭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民共保共享的生物多样性美好画卷。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感谢唐毅副局长!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各自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

回答记者提问


昭通新闻网记者:在贯彻落实生态优先战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宁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落实“生态优先”战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生态优先”政策措施,全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生态创建打牢坚实基础。切实履行市“生态优先”战略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责,协调推动河流生态保护治理、污染防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色低碳发展4个专项推进组工作落实,全面贯彻《关于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实施意见》、赤水河保护治理“六大行动”等政策措施;正在细化草拟我市《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生态环保项目支撑。编制印发《昭通市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规划(2021-2035年)》《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配合省级编制《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规划》,争取中国环科院“一市一策”驻点帮扶,科学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落实市政府工作安排,成立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一体化工程项目办公室(简称:德促贷款项目),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开展。规划和重点谋划了五大类285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争取投入支持,加快保护修复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牢生态创建基础。

二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落实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补偿、河长制、农田水利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赔偿等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和推行,逐步健全了生态文明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启动编制《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围绕市委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目标要求,明确任务措施,正在征求意见完善后报批。今年,协调配合鲁甸县、威信县、彝良县申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现已报省评审;绥江县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已经省评审并公示,后上报国家审批;盐津县抓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巩固,确保通过国家复审;水富市抓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巩固,确保通过省级复审。

三是推动生态文明示范“以创促建”,取得阶段性成效。贯彻“生态优先”战略,全面落实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创促建”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127个,市级生态文明村951个;正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

下一步,我们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抓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奋力续写美丽昭通建设新篇章。 


云南日报昭通分社记者:昭通大山包是黑颈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请问昭阳区在黑颈鹤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昭阳区副区长赵柯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黑颈鹤是国际珍稀濒危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鸟类大熊猫”之称。近年来,昭阳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创新举措、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全力构筑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样板,让鹤舞高原成为昭通又一张美丽名片。2021年11月底大山包监测到黑颈鹤1938只,达到历史上黑颈鹤越冬稳定期的最高纪录,成为我国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越冬栖息地。同时,通过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实施,大山包湿地植被得到良好恢复,湿地面积持续扩大。大山包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共赢。

在黑颈鹤保护方面,昭阳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黑颈鹤保护工作,牢牢扛起生态保护责任。昭阳区坚持把保护黑颈鹤赖以生存的特定环境类型,保护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切实扛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科学定位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成立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合理划定保护区范围,注重综合治理、科学保护、和谐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群众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程度加强对黑颈鹤及其栖息湿地的有效保护。

二是注重生态减负,扎实推动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近年来,我们把生态降荷、生态减载摆在首要位置,坚持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同抓共促,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建立落实村庄保洁收费、分片认管监督、划定禁养区等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习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面消除点源、面源污染,切实降低生态载荷。

三是坚持依法依规,全面提升黑颈鹤保护制度化水平。针对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食源保障难点问题,我们坚持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和黑颈鹤保护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切实增强保护工作实效。制定完善《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定《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实现自然保护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在黑颈鹤觅食集中区域建设马铃薯、燕麦和苦荞等黑颈鹤喜食的农作物食物源基地800亩,为黑颈鹤越冬提供食物保障。

四是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强法律保护的同时,昭通市认真开展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扎实落实退耕还湿、裸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天然泉眼保护、人工种草等措施,恢复湿地20000余亩,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生存创造良好环境。对保护区核心区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夜宿地、农耕地给予生态延续补偿,使群众从传统的农耕放牧转化为护草、割草养畜,保护和恢复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10000余亩。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十三五”期间,共投入2个多亿实施“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修复裸地面积20公顷、冲蚀沟恢复30公顷、沼泽化草甸植被恢复300余公顷。同时,实施危旧房屋拆除复垦,恢复扩大保护区生态面积。

五是强化保护宣传,绘就人鹤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通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珍惜野生动植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饮食文明新风尚,摒弃“野味滋补”的错误观念,争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行动者。

昭通日报社记者:近年来,巧家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请介绍下巧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巧家县副县长张洪盈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巧家县是滇东北地区极具复杂性、独特性、鲜明性的生物多样性基地,拥有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滇东北不可缺少的物种模式标本产地,其物种基因库和资源基地引人嘱目。一直以来,巧家县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全面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建章立制,全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一)全面完善制度体系。我县于2017年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2018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纳入生态环保空间管控总体规划,并先后编制了《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通过成立专班、制定目标、细化责任等系列举措,为巧家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政策措施。结合巧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际,巧家县印发了《巧家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规定》《巧家县人民政府关于设定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和禁猎期的通告》《巧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统筹推进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

二、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一)严打违法犯罪。2022年来,巧家县共办理涉林违法犯罪案件41起,其中:林业行政案件16起,罚款50.59万元;涉林刑事案件25起,抓获涉案人员17人;共查处非法捕捞98人次,涉案渔获物39.22千克,行政处罚金额4.42万元。

(二)严防森林火灾。近10年来,巧家县累计书写、更新森林防火标语1万余条,举办村社宣传培训会议500余场次、集镇宣传300余场次,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4万余份,发放户主通知书3万余份,社会森林防火意识显著增强,一直以来自然保护区内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事故。

三、管护并举,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巧家县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多年不断努力,在林业、渔业、自然保护区监管等方面卓有成效。一是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7.07万亩、退耕还草4.5万亩、营造林86万亩、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69.8615万亩,截至目前,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2.68%,并聘请5065名护林人员,将所有林业资源管护责任细化到个人,实行日巡查制度,有效保护林业资源。同时,移栽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淹没区重点保护植物红椿树1513株、古树69株,抢救移栽各种大树3454株。二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建立植物植被监测固定样地21个、动物监测样带9条、气象监测站3个、水文要素监测点2个,在9条监测样线上布设100多台红外相机,全方位对管护区内动植物资源进行监测监管。并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五针松”原生植株编号挂牌,建立固定监测样地开展扩繁工作,目前已在保护区内繁育3000余株。三是在金沙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禁捕智能监管平台建设,共安装视频监控点位35个,实行全天候监管,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二)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管。为全面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监管,在县内5个乡(镇设立固定监测点进行常态化监测,其他区域实行不定期监测监管,确保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不扩散,多年以来我县从未出现外来物种入侵引情况。

(三)加强栗喉蜂虎人工引导繁殖地转换。栗喉蜂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鸟,因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栗喉蜂虎栖息地被淹没。通过对境内种群数量、营巢地分布及食源地等全面的调查研究,编制了《巧家县栗喉蜂虎栖息地调查及保护规划》,投资110余万元,重新打造了5个点位作为栗喉蜂虎新栖息地,全力保障栗喉蜂虎的生存、繁殖。

回答完毕,谢谢!

北纬29度记者:我们都知道,盐津县于2019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称号,成就有目共睹,请问,盐津县在生态文明创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成效?谢谢。

盐津县副县长李祥贵

感谢记者的提问。一直以来,盐津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为抓手,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也有一些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组织,建机制,开创保护新格局。盐津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并印发了《盐津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5-2025)》《盐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同时完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建立起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开创盐津县生态文明创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二、创新招,抓落实,强化保护增动力。盐津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一是深入推进“森林盐津”建设。对全县古树名木开展“一树一策”和挂牌工作,编著完成《古树名木名录》,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桢楠之乡”的称号。同时,加大植被修复和保护力度,近年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28.5万亩,补植补造和退化林修复3万亩,每年义务植树1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52.31%提高到64.62%。二是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拆除了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稳定的沿江建筑5万多平方米,还绿于江岸,“长江十年禁渔”严格落实、“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深入实施,154条河流“河长制”全覆盖,219名河长累计巡河2.56万次,保持一江清水出盐津;三是建立“三区三线”管控体系。在使用功能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并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461.75平方公里,有效保障生态空间的独立性、确保县域内动植物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干扰。四是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自然生态地监管。完成白老林、老黎山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勘界定标等工作。积极开展“绿盾行动”、“候鸟行动”等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关闭野生动物养殖场32家,救助野生动物26只,目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95.3%。多措并举促保护,多管齐下筑屏障,通过一系列举措,盐津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生态保护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为生物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五是紧紧围绕生态创建目标,主动融入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布局。截至目前,成功创建了7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2所省级绿色学校、16所市级绿色学校、6个市级绿色社区。全县10个乡(镇(除一个等待命名)已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已通过生态环境部网站公示,等待命名。2019年11月,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

三、强宣传,营氛围,共同参与凝合力。近年来,盐津通过创新环保宣传教育方式,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将长江“十年禁渔”、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等知识融入宣传内容,累计制作生物多样性相关宣传标语600余条、播放主题宣传片500余次、展出展板30余块、发放环保购物袋5000余个、发放环保宣传资料3万余份。同时,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生态主题书法美术摄影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谢谢大家!

昭通发布记者:大关县被云南省列为“一县一业”筇竹特色县,请问大关县是如何结合筇竹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

大关县副县长张兴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天有幸能与各位新闻朋友相会,分享大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会宝贵、倍感荣幸。首先,我谨代表大关县委、县政府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大关发展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一、尊重自然、科学谋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关县位于乌蒙山片区昭通市腹心,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地带,全县山地占国土面积的99.7%,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大关独特的植物资源——筇竹。筇竹,是中国800多个竹种中纳入国家三级保护的两种珍稀濒危竹类之一,是大自然馈赠大关的厚礼,全球仅中国西南地区独有,唯大关独大,天然筇竹林20.83万亩占世界筇竹总面积的59%,2018年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

独特的筇竹资源为大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发展机遇,大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以筇竹资源为基础,与国际竹藤组织、西南林业大学共同完成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ECBP)专题“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为筇竹的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保育提供了科研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大关县统筹谋划、科学部署,提出以竹为主,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南方红豆杉、药用树种黄皮树、厚朴、蔬菜楤木等生态经济树种为辅,规模化培育竹树混交林,把珍稀植物保护、木本药材种植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100万亩竹林+100万亩药材•蔬菜•景观”的复合发展模式,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统筹推进保护与发展

筇竹是大关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生物资源,筇竹笋材两用,其竿状貌奇特,姿态秀丽,极具工艺价值,在2018年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大关参展的“乌蒙源生•至尊筇竹”圆竹家具系列产品荣获金奖;筇竹笋肉厚质脆、味甘鲜嫩,具有“高钙、高蛋白,富含维C、纤维素,低糖、低脂肪”等特质,被誉为“蔬中熊掌”,更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标准,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巨大。立足资源的稀缺性、独特性,大关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顺势而为把筇竹产业培育成“一县一业”,高质量推进100万亩竹基地建设。同时,大力打造集科技研发、笋材加工、商贸物流、品牌塑造、观光休闲于一体,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筇竹产业田园综合体,推动筇竹笋、筇竹地板、筇竹家居、筇竹建材装饰、筇竹观光旅游等业态集群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切实提高大关筇竹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力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台资企业吉食道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竹笋、竹材加工企业相继落地大关,已生产有筇竹笋、筇竹家具、筇竹酒等百余种产品,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竹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竹产业受益农户达3.7万户17.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9.6%。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筇竹全链产业产值50亿元以上,2035年实现100亿元以上,把大关打造成“两山理念”实践基地,让“中国筇竹之乡”真正成为大关叫得响、立得住的亮丽地理标识,全面实现“抬头就看竹、伸手可摸竹、致富依靠竹”的目标。

目前,大关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大关筇竹已经实现从珍稀濒危植物到高原特色支柱产业的华丽转身,一幅竹绿、水清、村美、人富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在大关土地上徐徐展开。

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绥江县宋盛超副县长,围绕绥江县“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定位,绥江县在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绿色经济的具体举措是什么?

绥江县副县长宋盛超

首先,非常感谢这位记着朋友的提问。近年来,绥江县按照“努力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的目标定位,以“生态立县”战略为抓手,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决铸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在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的前提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县”战略,促进生态经济、园区经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激发旅游业的带动效应,促进旅游业与优势种养业、绿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推动全县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持续壮大现代特色农业。坚持“大产业+新平台+新主体”的思路,聚焦竹子、“半边红李子、猕猴桃和生猪等重点产业,走生态化、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路子,打造精品、做出特色,培育地标性绿色食品牌。全面推行生态种养,抓实“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推动绿色生产。到2025年,实现绿色食品认证全覆盖、有机食品认证10个以上,创成市级以上“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0个、国内高端品牌直销直采基地10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老、农业+农耕体验、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二是加快培育绿色工业。坚持绿色工业路子,完成水泥产业升级扩能、巩固发展预混砂浆,推进绿色建材、竹精深加工等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建设园区聚集,加快园区经济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度;坚持行业龙头企业独资或主投的原则,探索开展“基金+PPP”融资模式,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绿色产业。三是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强化金融服务,形成以传统商贸服务业为基础,以新兴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四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实施“旅游活县”战略为抓手,按照“大生态、大景区”全域旅游理念,充分利用山好、水好、空气好的显著优势,抓好全域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个重点”,聚焦文化、农业、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以“金沙人家”为统揽,成立金沙江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深度挖掘金江文化、马湖文化、移民文化内涵,聚焦健康生活,突出特色宜居,依托百里长湖、湖滨新城、绿水青山,联手周边打造精品旅游线、共建旅游经济圈,打造康养旅居目的地。到2025年,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微昭通记者:巧家五针松为昭通市独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请问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进行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毅

巧家五针松于1992年在白鹤滩镇杨家湾樟木箐发现,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被列为全球100种最濒危物种之一,同时被国家和云南省列为优先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目前原生五针松只有34株,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自巧家五针松被发现以来,巧家县、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实施多个保护项目,通过野外种子采集、种子萌发实验、幼苗栽培等过程,实施近地移植、迁地移植,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抢救性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巧家五针松野生个体已全部编号,并进行了单株GPS定位,实现生长发育情况和植被群落长期监测。目前,累计实现人工繁育近7000株,保存幼苗幼树5000余株,其中繁育移植存活3000余株,分布于巧家、昆明、楚雄、大理等不同生境地,另有2000余株幼苗保存于苗圃。2021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昆明植物园内发现巧家五针松首次结实,这标志着巧家五针松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初步成功。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的踊跃提问,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详细解答。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关系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从昭通明星物种——大山包黑颈鹤,到植物界“大熊猫”——巧家五针松;从大山包、药山、乌蒙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盐津、水富、绥江三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县,这些都是我们昭通生动的绿色名片,也是我们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我们倍感珍惜,也必将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写好绿色答卷,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利民惠民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全力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昭通建设。

我深信,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定能在这一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上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一定能为后人栽下足以“乘凉”的参天大树,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昭通日报记者:单娟  尹婕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时政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