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大战略”丨小河镇: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乡村振兴

 2022-08-17 11: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夏末初秋,走进巧家县小河镇,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公路两旁花椒树上的花椒挂满枝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历经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全面提升改造的砖混楼房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建设中的都香高速公路沿山脊间向天际伸展,牛栏江水切割而成的深山中,不时传出清脆的汽车的鸣笛声,给掩藏于深山峡谷间的小河镇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马鞍村全景。

小河镇位于巧家县东北部,距县城149公里,距昭通城100公里,与鲁甸县乐红、梭山等乡(镇)隔江相望。北接红山乡、东坪镇;南与药山、新店两镇接壤。全镇国土面积191.3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950米,最低海拔701米,辖2个社区、12个村、292个村(居)民小组12070户45369人,其中,农业人口10949户43810人。辖区内居住着汉、彝、苗、回、白、布依等6个民族,有马鞍、竹山、拖车3个少数民族村,少数民族人数占全镇总人口的11.6%。境内有铅、锌、铜、铁、冰洲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有文家河梯级水电站。

脱贫攻坚成果丰硕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0年,小河镇经历过了“7·13”洪灾,通过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发展建设,如今的小河镇被灾害肆虐得满目疮痍的场景早已不见了踪影,站在富民街下街口抬头仰望,炉房沟新建河堤高大结实,向上延伸至山谷。炉房沟、银厂沟经过清淤、改直,河床变宽了,河堤升高了,街道经过硬化与绿化,不但有了活动广场,而且还有了农贸市场,整个集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在集镇东北面山坡上的数排别墅,错落有致,青瓦白墙、红柱黑窗,房顶两头的马头墙高高翘起……

在脱贫攻坚期间,小河镇以“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为目标,着力发展马铃薯、生猪、肉牛、林产、果蔬、特色经济作物等六大产业,紧紧围绕易地搬迁安置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致富产业发展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保障一批的“五个一批”工作思路,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胜利。2019年,431户1810人搬迁至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31户152人实现跨县搬迁安置。2015年以来,投资1300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和经济林木提质增效34057亩,受益贫困户1631户8305人;实施退耕还草6.55万亩,兑现农户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213.6万元,聘用539名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平均每年每户增加工资收入8400元。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于2018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六合中学教育质量始终保持全县前列。小河镇作为劳动力输出大镇,脱贫攻坚期间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8万余人次,实现劳动力收入12.5亿元。在全面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00余万元,大力培育水果种植和肉牛标准化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新田龙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亩水果种植获得成功,嘿格村巧家县锦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肉牛饲养场建成投产,拖车村130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已种植完毕……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全镇肉蛋总产量20448.04 吨,畜牧业产值达50486.59 万元。2015年以来,全镇共支出各类救助资金1.21亿元,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等相应保障;投入资金1270万元,加强县、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

2015年以来,全镇新建村组公路213.41公里,硬化220.28公里,行政村公路硬化率均达100%,完成农村危险路段公路生命安防工程105公里,基本形成“两横七纵”的交通网络,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为破解安全饮水难题,全镇多次开展农村人饮安全达标情况拉网式排查,从水质、水量、供水保证率、取水方便程度方面逐户认定。2015年以来,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饮水管网253件,正在实施2件,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共解决9516户39345人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20年,小河镇3325户14130人已达到户脱贫5条标准,14个贫困村已达到村出列7条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3.5%降至0。

乡村振兴蓝图绘就  4.5万名群众迈步新征程

走进马鞍村,漫山遍野的玉米、马铃薯即将成熟,村民们在田地里劳作着,山坡上成群的牛羊啃食着青草,不时有小轿车、摩托车驶出村落奔向远方,现代的交通工具成为了村民出行的主要载具。每年苗族花山节,村民们穿着苗族服饰,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声,载歌载舞,游客更是人潮如织,村民沐浴着党的政策,共享着幸福的美好时光。这里曾经是落后、贫穷的苗族村落,现如今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2021年,步入“十四五”,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小河镇该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立足资源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补齐短板弱项,把基础设施夯实夯硬;聚焦改善民生,把社会事业抓紧抓实。同时,依托境内的山水资源、人文环境优势,以都香高速公路为纽带,推动城乡文旅融合,使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同步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小河镇乡村振兴的路子来。”小河镇党委书记冯维胜说。

在小河镇的拖车、嘿格等村,可以看到新种植的石榴树已经挂果,随处可见的核桃树上挂满了核桃;嘿格村党总支书记田锦云回乡带头创办了“巧家县锦云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皇竹草养牛,带动全村200余户村民养牛,给村民们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振兴的图景在小河镇正徐徐展开。

2021年以来,小河镇党委政府结合小河镇实际,重点抓四大产业的发展。

壮大劳务产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劳务输出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确保每年输出富余劳动力1.5万人以上,实现务工收入3.5亿元以上。

发展种植养殖业。结合小河镇的实际,全镇紧紧围绕“五个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传统种植养殖业,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即护好一棵树,保护好小河镇1.5万亩雪椒树,增加高寒山区群众的产业收入;榨好一滴油,充分利用小河镇境内7万亩核桃树及周边乡(镇)的核桃树资源,争取政府扶持及招商引资新建一条年生产核桃油1000吨的标准化生产线,油渣可制作成高级饲料、有机肥料、饼干或提取核桃蛋白粉,核桃壳制作成机制炭,核桃分心木提取后可作为保健茶,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栽好一林果,在六合、坝统、小河等村种植柑橘、早熟樱桃1300亩,在小河、新田、垭口、山堡等村种植西梅1000亩,抓好拖车村软籽石榴管护;种好一片薯,立足小河镇高寒山区的实际,规模化、规范化、科技化种植马铃薯1万亩以上,采取“农户+合作社+集体经济公司+工厂”的模式,建设马铃薯加工厂生产洋芋精粉、洋芋片等产品,推动产业全面升级;养好一群畜,以嘿格村为中心,大力发展以肉牛为主、生猪、羊、土鸡等特色养殖为辅的养殖业,覆盖高寒山区的竹山、瓦房、山堡、马鞍、普谷、木厂、马店等村,实现每年肉牛存栏6000头以上、出栏4000头以上;羊存栏1.8万只、出栏1.2万只以上;生猪存栏2万头、出栏1.5万头以上。

抓好服务,促进工业发展。积极服务好文家河水电站、黄葛树水电站及小河铅锌矿发展建设,积极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实现每年税收3000万元以上。

依托村内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抓住都香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的发展机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保护好小河镇解放战争中的剿匪战斗遗址、烈士陵园及土司府遗址等资源,开展文化旅游;大力抓好少数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建设,扩大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影响力,传承好苗族织布、蜡染、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争取省级特色小集镇建设项目支持,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方式,抓好集镇扩容和改造,打造水乡古镇。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建设一批特色村庄,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守住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牛栏江漂流和河谷观光旅游。

苗族传统纺织技艺。

同时,小河镇紧紧围绕发展定位,不断补齐发展短板。以水电路和环保项目为重点,以乡村振兴必需的新基建为牵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人畜饮水方面,重点抓好龙井沟补水马店、木厂、六合等村(社区),三岔河补水垭口、普谷、小河、坝统等村(社区),满天星补水山堡、新田、马鞍等村(社区),尽快启动烂泥箐至竹山人饮管网建设,建好集镇水厂,彻底解决季节性缺水的问题。在产业配水方面,抓好普谷、嘿格、坝统、拖车、小河、木厂 5个村的国土整治项目和瓦房、拖车、山堡、木厂4个村石漠化治理项目建设的用水保障,积极推进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有偿用水,实现以水养水。在交通方面,积极支持都香高速公路建设,对外依靠都香、鲁巧、沿江等高速公路,实现昭通城和巧家县城一小时通达;对内依托“两横七纵、多点连接”路网体系,扎实抓好村组道路硬化,实现镇、村、组交通四通八达,畅通内循环。在环保建设方面,尽快启动小河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争取六合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好农村厕所革命,落实好河长制,巩固好非法采砂采石整治成果;建好移动基站和光纤网络,抓好乡村振兴必需的新基建项目建设。在教育医疗方面,加快推进六合九年一贯制学校扩建工程,加快普谷、新田小学新址建设项目立项,争取尽快启动普谷小学建设,确保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大力推进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管理好村医队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高山之间的美丽村庄。

蓝图已绘就,发展须聚力。通过未来几年的发展,相信小河镇生态与旅游并重、产业与工业并举、基础与发展同步的乡村振兴愿景一定会得以实现。

昭通日报记者:毛利涛 文/图

审核: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