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与建议

 2022-06-08 10:1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当前正值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易发期,昭通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落细防灾措施和主体责任,积极开展隐患排查、应急值守、督查检查、抢险救灾、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近5年来,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73起,直接经济损失约2151.45万元,其中,成功预报避让7起,避免人员伤亡579人,地灾防治效果显著。立足自然资源部门实际,笔者梳理了昭通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做法、面临的形势并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右岸,地处滇、川、黔三省接合部中心位置,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且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目前,全市纳入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3394个。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决定了全市地质灾害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等特点,地灾防治形势严峻。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昭通市“十四五”规划,每年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及早谋划、全面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每年汛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将防治责任分解到各县(市、区)及市直各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及时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单点应急预案,落实预警预报、撤离路线、避险地点及求助措施;为明确防灾责任,县、乡、村、组逐级签订责任书,逐级明确监管责任人、监测人及联系电话,实现监测全覆盖。

(二)摸清家底 ,筑牢防线。每年开展汛前地灾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核查确定的地灾隐患点,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制定群测群防、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四项制度”和简易观测、灾前报警、紧急避让“三条措施”。同时,对重点县城和人口密集区开展精细化调查,进一步认清隐患点的地质结构、孕灾背景、致灾机理,解决好“结构是什么”“隐患为什么会发生”“隐患可能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通过分析隐患地质结构形态、特征,制定防治措施。此外,持续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及时、准确地发布地质灾害风险气象预警信息,并充分利用已安装的监测预警设备,提升全市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水平;适时对监测预警设备运行、在线率进行检查,加强对监测预警设备的维护、管理,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三)强化培训 ,凝聚合力。一方面,充分发挥省自然资源厅派驻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站的专业队伍作用,依托专业队伍技术力量,在隐患排查巡查、灾险情研判、风险区划定、应急处置措施建议、监测员知识培训、群众应急演练、应急预案编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5年来,共组织培训1195场5.9万人次,指导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661次6.76万人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等大力宣传活动契机,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拉横幅、设立法律法规咨询台、制作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临灾自救能力。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

(四)加大投入,综合治理。加大地灾防治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推进地灾防治综合能力建设,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5年来,全市共投入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资金6483.69万元,先后实施128个隐患点2385户9248人搬迁避让;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10629万元,实施32个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三、面临形势

近年来,虽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基数大。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数大、动态变化大,每年排查都有新增隐患点,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突发性强、防治难度大。

二是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昭通境内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特别是受鲁甸6.5级地震等多次地震影响,原本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得更加脆弱。

三是极端天气影响。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22年气候极端异常,极端天气增多,局部地方降雨出现早,单点暴雨多,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据统计,90%左右的滑坡灾害都是强降雨造成的,泥石流、崩塌等灾害也多与降雨有关。由于全市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极端天气影响,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概率。

四是群测群防员作用发挥不足。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主要依靠人工监测,辅以部分普适性监测及专业监测设备,受时间、人员素质影响较大,夜间、局地暴雨期间无法实时进行监测或监测效果不佳,特别是近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监测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年龄结构偏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效果。

五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增多。昭通市绝大部分区域属于山区,农村居民居住区多分布于山地区域,凭经验或个人意愿在斜坡区进行建房,对斜坡进行较大开挖,易诱发斜坡部分或整体失稳形成滑坡灾害,对坡脚民房造成极大危害。

六是现行搬迁补偿标准偏低,群众搬迁意愿不高。昭通山地多、平地少,大量农村群众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由于周围没有平坦的建房用地,加之受耕地保护限制,只能选择较远、安全的地方进行避险搬迁。

四、几点思考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齐抓共管”要求,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各有关部门应加强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险情会商研判,及时有效进行预警预报,努力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力争做到提前预报、科学预警,及时响应、主动避险,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强化巡查排查。加强巡查排查,特别是对城镇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山区学校、旅游景区景点、陡坡下和沟口居民点,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公路铁路沿线、江河沿岸、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对排查巡查发现的地灾隐患,及时纳入群测群防,落实监测人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强化科技运用。近年来,各地不同程度安装了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应加强与在建重点项目承建单位、设备供应商的联系,保障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确保预警信息高效、准确。同时,逐步加大监测预警网络的建设力度,扩大监测预警设备应用范围,逐步做到隐患点、威胁区“技防”监测全覆盖。

(四)强化协同配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资金、装备、交通、通信等保障机制,建立短时临灾应急联动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地质灾害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健全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准确发布地灾风险预报。

(五)强化群测群防。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落实、人员到位、任务到点、信息畅通、反应迅速、效果显著的全市监测预警体系。同时,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采取专家培训、多种形式科普宣传等方式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六)强化应急准备。要根据地质灾害隐患具体情况及专家意见,科学合理地制定处置方案,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制度,做到带班领导到位、值班人员到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位、车辆和应急物资到位,确保信息畅通、传递准确及时。同时,健全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快速调度核实机制,严格灾害报送制度,及时报告灾情险情,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七)强化资金保障。做好地灾防治专项资金执行情况的监管,严禁截留、挤占或挪用专项资金,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依规使用;加大地质灾害项目推进力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把地质灾害监测员监测补助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确保监测补助经费发放到位。

(八)强化督查考核。要加强督促检查,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工作、重点环节的全覆盖,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将地质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要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绩效考核与结果运用,对工作到位、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

昭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宁立华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地质灾害防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