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兮梅兮 国之芬芳——读报告文学《张桂梅》

 2022-05-19 09:47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老师虽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在中国的大地上,她绝对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公众人物:2021年2月17日,张桂梅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她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张桂梅“七一勋章” ……

如此高的荣誉,如此频繁的曝光率,张桂梅老师所拥有的社会知名度之高毋庸置疑,她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为改变山区贫困家庭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命运的理想与信念,顽强坚持和持续付出的感人事迹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

过往对张桂梅事迹的宣传主要集中于新闻报道,其特点是反应速度快,聚焦比较集中,截取的多是张桂梅人生的一个或某个片断,表现的多是张桂梅为贫困地区孩子教育的付出及收获。这些当然都是必要而有意义的,但同时是不完整和全面的。张桂梅“钢铁”般的意志虽已是家喻户晓,但人们还渴望进一步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做张桂梅学生是幸福的,但人们还想了解这幸福又是如何获得的。

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由李延国和王秀丽联袂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填补了这一空白,这部全景式表现张桂梅成长历程与奋斗足迹的报告文学满足了读者这方面的阅读与学习需求。

首先,之前描述的对张桂梅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读者阅读需求的反差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次,两位作者的组合值得信赖与期待。王秀丽是丽江市华坪县的融媒体记者,从2008年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校起就开始与张桂梅一起家访,先后采写了关于张桂梅和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电视新闻稿70余条,专题片20余部,整理笔记10余万字。应该说,这是一位对张桂梅日常工作与生活都十分熟悉的作者,这样的条件足以把握采访对象事实的准确性,而且还能提供不太容易知道的各种细节,这一切对一部报告文学创作的成功无疑是一项虽十分基础但又是至关重要的必要条件。第一作者李延国,更是一位在报告文学领域有着不凡成就的资深作家,他所创作的《在这片国土上》《虎年通缉令》《中国农民大趋势》和《东方老墙》等作品都曾创造不凡的业绩。因此,李延国与王秀丽这次联袂出手,无疑是具有明显互补功能的优势组合,其结果令人期待。

李延国过往的报告文学创作往往呈现出一种汪洋恣肆、大气磅礴的特征,而这次他联袂王秀丽创作的这部《张桂梅》则出奇平实与质朴。整部作品除去用第二人称的视角这一特别的叙事方式之外,其余几乎是采用白描的笔法老老实实地以十一章的分割,依自然时序一一记录下张桂梅从出生到当下,从黑龙江到云南,从牡丹江到香格里拉、到大理、到丽江华坪,这60余载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特别是她为照亮山区贫困女孩的人生道路而献身教育,“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追求。这位荣誉加身、桂冠无数的女教师,没有家庭,没有财产,甚至连基本健康都没有;有的只是那成百上千喊她“张妈妈”的学生“女儿”和集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脑动脉供血不足、脾血管瘤、颅骨骨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于一身的病痛。而就是这样一副孱弱之躯,却为她数以千计的女儿做出了不计其数的连亲生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这样的张桂梅在她的学生与读者心目中就是一种“钢铁”般的存在。

这样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李延国与王秀丽通过质朴的叙事,用一连串真实而细密的情节与细节为大家解开了这个“密码”,对此,我将其“破译”为爱、善、韧这3个大字。

张桂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也不能算完整的家庭,然而在这个残缺且勉强能够满足温饱的家庭中却不乏爱意与温情。在李延国和王秀丽的笔下,可以清晰而完整地拼接和还原出张桂梅从出生到当下完整的成长历程和人生轨迹:虽也经历过不少挫折与风雨,甚至不乏致命的打击,但总体上从亲人之爱、同事之爱、师生之爱、夫妻之爱、社会之爱到天地大爱这一步步的发展演进轨迹不仅清晰可见,而且还有不少生动感人的细节为佐证。这种浸润在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性,其内心柔软与爱意贯穿她的人生。当她的丈夫不幸因病早逝后,她更是将全部爱心倾注在毕生为之而奋斗的教育事业和先后带过的所有学生身上,无论这些孩子的学业是优秀还是落后,在她的心目中,他们都如至亲一般。与对这些学生的爱相比,张桂梅对家人的爱似乎残缺不全,甚至有过在家人的期盼中过家门而不入这“绝情”的一幕,但只要了解事情的全部原委,就能够完全明白与理解张桂梅心中的那种人间大爱。

有爱者必有善心,有大爱者必大善。在《张桂梅》中,两位作者将这位基层乡村老师的人间善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贫困地区从事教育事业没有爱心很难坚持,没有善意也很难圆满。尽管张桂梅为了贫困山区的女孩子能够拥有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而倾尽全部精力与财力,但家长让孩子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种典型的好心得不到好报的情景,张桂梅不抱怨、不放弃,总是不厌其烦、不惧其难,拖着孱弱之躯一次次家访,用大善去感化那些家长,最终实现了贫困地区孩子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衣着简朴,面带病容,步履维艰,饮食简朴……是张桂梅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但在她满身病痛的羸弱之躯中却有着一股顽强的韧劲,也正是凭着这样一个“韧”字,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不仅成为现实,而且还赢得了“丰收”。在贫困地区办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是张桂梅的梦想,当她向县教育局诉说这个梦想时,县领导十分重视,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一次论证会,但会议结论却是全盘否定,主要理由是“华坪县总人口不足16万人,县城已有一所高中,第二所高中因为招生人数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办了没几年就关闭了,再办一所女子高中只会是蹈前车之辙。何况办一所高中需要的资金数额不是一个小数字,而免费高中的经费来源也无法解决。”不能说这些理由没道理,也不能说县里不重视。换作他人,这个梦想也许就此停留在“梦”中,但张桂梅身上的“韧”劲在此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2002年暑假开始后的六年中,张桂梅不遗余力、抱着病体奔走筹款,从省之又省的收入中挤出每一元钱,以至于在参加党的十七大时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以至于错过了与病危中的哥哥见上最后一面的机会……为这个善举而付出的“韧”劲终于结出善果:2008年,一栋五层高楼矗立在狮子山下,9月1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门迎来了首批学生,3年后这一届毕业生以本科上线率73%、综合上线率100%的好成绩全部考上了大学。梦想之路虽然曲曲折折,但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爱、善、韧”,这3个平凡的汉字就是《张桂梅》传递出的储藏于张桂梅身上的精神密码与行为动力,朴实无华的叙述、真实感人的细节让读者看到的那个不苟言笑、不善言谈、步履蹒跚的张桂梅可信、可亲、可敬地站立起来,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和《张桂梅》的价值之所在。

作者:潘凯雄

审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文化 文苑 王秀丽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