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驻村“小书记”变成了“小妹妹”

 2022-04-23 10:0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小“妹妹,你又来啦!”在永善县永兴街道马路村驻村半年多以来,我的称呼从“小书记”变成了“妹妹”。听着村民们用一声声地道的方言亲切地叫着我时,我内心十分欢喜,同时又感受到这亲切背后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2021年5月底,我被选派到马路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因为我见证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壮举,如今有幸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接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不禁感到热血沸腾。紧张则是因为我虽来自农村,此次又回归农村,但在农村工作的经验甚少,不禁忧心忡忡。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轻装前行,投入到驻村工作中。

水好:山泉顺渠来

马路村距永兴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5公里,全村总人口1003户2838人,脱贫户336户1380人,国土面积29.6平方公里,耕地3000多亩,林地超8100亩。绿色,是我对马路村的第一印象;生态宜居,是我对马路村的定位。通过驻村发现,马路村生态之所以那么好,主要是得益于丰富的水源,成为了乡村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有了良好的生态、丰富的水源,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源成了重点。本着“没有什么困难是一遍遍熟悉环境不能解决”的信念,我坚持深入到马路村水源地去实地探访。

顺着只能容纳一人行走的堰沟,经过1小时50分钟的行走,在马路村委会人员的带领下,我终于来到了马路村的水源地——花岩。深山里孕育出的山泉清澈见底,汩汩山泉顺着堰沟流向马路村的各个角落,堰沟就像马路村的中枢神经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水源,润泽着马路村的万物。水“活”,村“活”,看着流动的水源,乡村振兴的希望隐隐浮现在眼前。

“当时全是人工修凿,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马路村委会委员回忆,最初的堰沟是在1958年修建的,现在堰沟周围还能看见凿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路村水源地所处地花岩路程遥远,道路又十分艰险,看着这条哺育着马路村的水源,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水源地及堰沟,我们专门制定了每月定期看护一次的制度。巡查看护时,一是清理沿途的垃圾,二是查看堰沟及水管是否有损坏。只有建立了常态化的保护制度,才能打好乡村振兴的生态之基。

土好:土沃养一方

马路村不仅水好,土也十分肥沃,这是在驻村调研中逐步发现的。但是好土并未被充分利用好。目前全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种植结构较单一,主要种植花椒、砂仁、枇杷等,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发展滞后。看着村民土地里分散种植的蔬菜,产业规划的计划便提上议事日程。在与村“两委”研究讨论后,决定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打造马路村梯田文化和稻田养鱼,发展全村绿色有机经济作物的长远规划。

规划有了,但是由于这些项目都涉及到村民的土地问题,有的村民便开始摇头。“我家又没有享受到水池的利益,凭什么占我家的地。”“占了地,补偿是多少?少了,我可不干。”“我自家的地,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些问题让初来乍到的我措手不及。通过跟村“两委”沟通,以及询问村里比较有威望的长者后,为了更好地争取群众的支持,我们首先选择召开群众会议,充分收集村民的建议和意见,了解群众反映的每类问题,通过考察其他村比较好的做法后,向村“两委”和村民提出建议,及时宣传好的做法给村民作参考。通过积极争取群众的支持后,目前,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配套基础设施,如水池、堰沟、管道等已经开工建设。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驻村工作中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目前,全村规划有上千亩高标准农田、蔬菜基地约500亩、经济林果800亩,新修机耕道2.1公里。

人好:民心心中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弄清楚“需求”清单和“拥有”清单这份村情后,掌握清楚“人”这份民情便成了重中之重。

“还是国家政策好,现在生活条件好得多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脱贫了,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拼搏。”……走村入户是驻村的常态工作,在入户走访中,村民说得最多的都是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

“党和政府能给的帮助,都给了我。”在入户调查中,马路村下马一组村民骆祥辉逐渐表明了他想靠自己谋发展的心思。骆祥辉今年30多岁,肢体四级残疾,父亲年老患病在家,妻子带着1岁的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其余两个孩子,一个在读初中,一个在读小学。结合实际,我们将其纳入了“三类对象”进行动态监测,给他家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教育帮扶、低保、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生活有了保障,他透露了年后想外出务工的想法。看到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也鼓励着我要更加扎实地开展工作。

今年86岁的马路村玉歪田坪一组村民陆维才,现在一个人在家生活。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我偶然遇到他扛着锄头走在路上。我大声地和他打招呼,以为他听不见说不清,哪知他耳聪口利,熟知当下的政策方针,他说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他现在生活无忧,有保障。从他的的笑脸上,我仿佛看到了以往脱贫攻坚驻村干部扎实的工作,再次深受鼓舞。乡村振兴真正的核心在于民,只有用心用情将民心“托起”,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扎实的群众基础。工作中,通过与包村组人员、村“两委”人员的团结协作,常态化开展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全村目前共有“三类对象”49户,针对这49户,将及时做到精准帮扶,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此刻,我再次翻阅驻村工作建强村党组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能力、为民办实事5项职责和抓实“三类对象”动态监测、返贫致贫风险化解、劳动力转移就业等12项任务清单,面对这些任务和清单,在驻村期间,我有过退缩、抱怨,感受过孤独和无助,但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和大抱负。在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胜利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接续前进,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初心、本心。脱贫攻坚我们胜利了,乡村振兴我辈义不容辞,必将携手共赴时代之约,不负乡村,不负韶华。 

昭通日报实习记者:苏秀 文/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时政 三农 农村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