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大战略”丨一山一竹一民生——彝良县打造100万亩高质竹产业基地纪实

 2022-03-30 15: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日,记者到彝良县小草坝镇采访,汽车沿着彝(彝良)牛(牛街)二级公路行驶,公路两旁的竹林郁郁葱葱,偶有几片枯黄的竹叶随风飘落。翠绿的竹林装扮着彝良县这条重要交通通道,村民们青瓦白墙的亮丽民居掩映在公路两旁的竹林间,他们依山而居、依林而生、依竹而富,一幅水墨画般的美景成为了彝良县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都说彝良的天麻很出名,但从长远来看,彝良的竹产业厚积薄发,经过“十三五”以来的强势推进,彝良的竹产业已经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宝贝,得到了迅猛发展。至2021年末,全县竹产业总面积达83.65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7.5万亩(笋用面积32.5万亩、材用面积5万亩),产竹笋73125吨,产值6.58亿元(单价为每公斤9元);产竹材1.45万吨,产值0.058亿元,竹子实现总产值6.63925亿元,覆盖农户5.5万户22.5万人,户均创收1.2万元,全县呈现出“一山一竹一民生”的产业发展格局。

立足资源禀赋 发展富民竹产业

在彝良县洛旺苗族乡海子坪自然保护区,记者体验了该片林区内的竹资源禀赋。刚进林区,就能看到一大片水竹林,粗的有碗口粗,在阳光下,笔直的竹干直上云霄,茂盛的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婀娜多姿地摇曳。再往里走,就会发现有方竹、苦竹、毛竹等多种竹类,俨然一个天然的竹资源保存库。

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彝良竹产业良好的基础条件。

彝良县地处滇川黔三省八县接合部的乌蒙山区,是革命先烈刘平楷、军事家罗炳辉、时代英雄徐洪刚的故乡,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280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75万亩,森林覆盖率32.9%。彝良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780米,最低海拔520米,复杂的地形地貌、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及多样的土壤类型,孕育了竹类资源的多样性,全县共有竹类植物12属30种,天然竹种以筇竹、方竹为主,分布较广,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天然毛竹林就在彝良海子坪自然保护区。

竹产业是彝良县的四大富民产业之一,2021年以来,彝良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提升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推动竹产业,使之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柱产业,有效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彝良县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彝良现场办公会精神及“六大战略”的发展定位,立足地域特色、兼顾产业优势,2021年初,彝良县委、县政府积极构建“4+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要求,计划到2022年底全县竹产业基地面积达100万亩。

为此,彝良县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政策保障,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竹产业纳入彝良“4+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总体布局,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彝良县竹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确定了2021到2022年新建竹产业32.5万亩、低效竹林改造10万亩的发展目标,高位推动竹产业发展。县人民政府印发《彝良县竹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加大对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竹产业热情。

同时,彝良县根据区域位置和海拔差异的不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重点发展以方竹、筇竹为主的笋用竹产业;在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地区,重点发展合江方竹和材用竹。

创新发展方式 提升组织化程度

在小草坝镇大桥村观音村民小组,一条产业路向林区内延伸,公路两侧的方竹林经过科学抚育后,长势旺盛。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黎芸榜告诉记者,这片竹林以前是一片灌木竹丛林,2016年以来,县林业和草原局通过低产林改造后,竹林焕然一新。在改造前,亩立株达15000株至20000株左右,每亩可采笋100公斤左右;抚育后,亩立株在5000株至7000株,每亩可采笋220公斤至250公斤,产量增加了1倍多。

说起竹林抚育后给群众带来的效益,小草坝镇大桥村高石坎村民小组长周宗田高兴地说道:“2016年以来,县林业和草原局每年都会派技术人员来给我们作抚育培训,指导我们按技术规程进行抚育。我家有竹林27亩左右,以前竹笋细小,一年下来采笋500多公斤,一天采的笋子还不够一个人背;现在抚育后,竹笋的产量飙升,一年可以采笋5000多公斤,产量增加了10倍多,一个人一天采的笋子几个人背,一年可以实现收入6万多元。现在,群众都非常重视竹林抚育,大家都把竹子当庄稼来管理,再过几年,我相信群众一定会更有盼头的。”

据悉,彝良县严格按照“四砍四留一不准”(即: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弱留强、砍老留嫩,不准砍除林内空地内的散生竹和林缘竹)的技术标准对群众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现场培训、基地示范带动,开展低效竹林改造。同时,以“地块落实到图班、施工组织到图班、技术指导到图班、质量管控到图班”为原则,开展全程质量管控,实施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造林质量。

彝良县采取建强组织体系激活竹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展竹产业,在生产上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成立县、乡、村三级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负责制,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政策、经费保障;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股、劳务雇佣等多种方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以高度组织化引领规模化发展。同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做好竹农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双绑”。通过龙头企业捆绑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明确保护价格,合作社捆绑农户签订管护协议明确保护价格的发展方式,与龙头企业进行产销对接、劳务合作。全县13家竹产业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方式共集中流转土地3万余亩,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带动农户8246户3.3万余人发展竹产业,户均实现增收11000元。

2021年计划新造竹产业基地16万亩、低效竹林改造5万亩,截至2021年12月已完成新造竹产业基地8.4万亩,低效竹林改造已全部完成。

强化龙头引领 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两河镇境内分布有大径竹、水竹、黄皮竹等。由于大径竹的竹笋在本地不太受欢迎,竹农采收的鲜笋一度销售难,这让村民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8年,两河镇在县委组织部、县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大竹村集体经济公司,并建立干笋加工厂房,先后辐射带动全村30多户贫困家庭人员就近务工。2020年,由于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竹笋的优良品质,四川巴食川珍食品有限公司看上了大竹村竹笋加工厂房,并租赁厂房开展竹笋加工。有了企业的加入,村民的竹笋销售难题便迎刃而解,从而实现企业发展、村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彝良县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坚持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依托,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全面推行龙头企业绑合作社(村集体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公司)绑农户(社员)的“双绑”模式,以生产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就业务工等为纽带,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标准化基地建设,形成合作社按龙头企业要求组织生产,农户按合作社要求开展生产活动的分工协作体系。

为促进产品开发,拓展销路,彝良县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山益宝等竹子种植加工企业3家,进行竹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出的环保餐具等竹制精深加工产品远销重庆、成都、上海等地和日本、韩国等国家;依托云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先后引进李长青、胡劲松、朱松明等知名专家学者研发竹笋系列产品,目前已开发保鲜笋、火锅片、笋丝等20多个生态有机竹笋系列品种,确保鲜笋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45%以上,推动全县竹产业由“原材料”向“中高端产品”转变;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小草坝万亩竹产业基地提质布景,打造集竹海观光、竹笋采收、竹林康养为一体的竹产业综合示范园,探索竹生态、竹编、竹雕、竹宴、竹文化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彝良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山益宝公司,以中国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技术支撑,采取超高压保鲜方式,对竹笋进行精深加工;引进四川巴食川珍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980万元对竹笋进行深加工,2021年完成鲜笋收购加工3600吨;培育彝良县嵩源山野菜食品有限公司在小草坝大桥村建设竹笋加工厂,2020年收购竹笋9000吨,实现产值1.5亿元;培育壮大彝良云竹种植专业合作社,2021年收购竹笋1100吨,实现产值1800万元;投资培育恒基环保公司,以竹材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环保餐具;培育彝良尚运竹业有限公司开展竹材制品加工,2021年收购竹材1000吨,实现产值180万元。

同时,彝良县实施地标认证,打造彝良特色。聘请西南林业大学开展竹资源调查、彝良本土方竹新种认定和“中国方竹之乡命名”工作,全面摸清全县竹资源分布情况,充分挖掘本土优势竹种,推进彝良县竹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已完成竹资源调查外业工作;新建试验基地建设和标本检测工作已完成,申报材料已送省林业和草原局种苗站开展认定,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等专家到现场核查和评审已通过。

2022年,彝良县计划新建竹产业基地16.5万亩,实现全县竹产业保有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实施低效竹林改造5万亩以上,结合彝良本土方竹新品种认定成果,加快本土优良方竹品种育苗基地建设,为彝良竹产业基地建设夯实基础。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因地制宜扶持发展一批以竹子标准化种植、产品初级加工、专业化生产营销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打造“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创新机制,龙头企业参与,分级创建一批产业基地,其中,1个10000亩以上省级产业基地、3个5000亩以上市级产业基地、15个1000亩以上县级产业基地。转变营销模式,着眼营销业态新方向,改变传统竹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坚持走品牌化、包装化、电商化营销之路,着力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和产业效益。全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审(认)定工作,开展绿色有机基地认证。同时,每个规模竹笋加工企业打造 2—3 个自主知名品牌。

昭通日报记者:毛利涛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彝良 农业 三农 农村 林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