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盘活“三块地” 走好“两化路”

 2022-01-26 09:4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大关县漂坝村三江口安置点。

“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是大关县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县域内99%的国土面积为山地,没有超过一平方公里的连片平地,群众大多分散居住在高寒、偏远、冷凉等生存条件恶劣的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成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自2016年以来,大关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点”,聚焦六类区域,制定“三年行动计划”,采取高搬矮、远搬近、寒搬暖、散搬聚、危搬安、差搬好,近集镇、近村委会、近学校、近卫生室、近公路干线的“六搬五近”搬迁思路,建设50个安置点,搬迁1.5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3万人)。2019年,全县抓住易地扶贫搬迁应搬尽搬机遇,新增跨县易地扶贫搬迁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搬迁2.2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66万人)。4年来,全县共完成3.76万人搬迁安置。

群众搬出大山后,大关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紧盯迁出区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苦干实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闲置地”变为“聚宝盆”,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妥河胡湾安置点全貌。

责任清,着力加强组织领导

“蹲在墙根晒太阳,躺在床上等政策”是个别搬迁群众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就很难持续致富。加之迁出区闲置土地多,如果放任不管,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长此以往,还可能带来管理、保护的困难。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如何一手抓好当前,解决搬迁后群众“赖贫”“等靠要”等问题;另一手谋划长远,把闲置地这张“旧船票”带上发展的“新巨轮”,成了全县干部思考的重点。“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作为,在县内50个安置点全部建立党支部,构建县级领导挂村、乡(镇)领导包点、村(社区)干部包片,村(居)民小组组长、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包户的网格化服务体系;组建跨县(区)搬迁服务工作队100人,配合靖安安置区社区党组织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党组织的组建,进一步统一了搬迁群众的思想,为下一步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迁。

底数准,着力全面排查理清

底数不清则情况不明,情况不明则效果不好。要盘活迁出区“三块地”闲置资源,首要的就是要摸清底数,底数摸得越清,规划发展就越准,就越能有的放矢地发展产业。自2019年以来,全县(镇)、村(社区)干部共同努力,主动出击,对全县迁出区的“三块地”进行全面核查,共计盘点出全县迁出区“三块地”总计286674.32亩(其中耕地97612.57亩、林地187555.97亩、宅基地1505.78亩),真正做到了数据准、底数清、情况明。


建设中的木杆镇筇竹产业示范园。

思路明,着力理顺发展布局

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全县广大干部充分结合搬迁群众迁出地实际情况,确定了“发展产业一批、入股一批、流转一批”的发展思路,秉承全县特有的资源禀赋,以做强筇竹茶叶、壮大生猪肉牛、发展特色蔬菜为主,着力培育增收产业,加快对搬迁农户“三块地”的规划,积极引导搬迁户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林下养殖。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为主,着力推动股权量化入股,按照股份制度享受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易地扶贫,增加迁出群众收入。着力发挥新型经营性主体作用,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利用好迁出区现有资源,以流转、代管、托管的方式管理闲置地,搬迁群众不用自行耕种和管理,做到组织化管理。目前,全县共有合作社 464个,累计入股合作社4400户,股份分红558.36万元;全县流转耕地14643.89亩、林地58478.18亩、宅基地1508.78亩。


筇竹林。

特色显,着力打响金字招牌

盘活闲置土地,才能打开空间;释放土地潜能,才能激发活力。闲置地具有巨大的绿色农业发展空间,在迁出后的闲置地发展特色产业,把闲置地变成大关甚至是昭通市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是实现资源变废为宝的重要途径。全县广大党员干部锚定发展目标,以“两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特色,以“种竹养猪”为重点,兼顾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马铃薯、中蜂等特色优势种植养殖业,以精耕细作和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高品质、高附加值”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加快打造“6+N”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百里水果长廊”建设,推动大关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县“一县一业”竹产业建成竹林面积91万亩,其中筇竹60万亩,建立了筇竹研究院、专家工作站、竹产业示范园,获得了“中国筇竹之乡”称号;形成“乌蒙源生·至尊筇竹”区域公共品牌;建成筇竹基地“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20个生猪代养场开展运营,新建生猪规模养殖场41个,生猪存栏26.89万头;提质改造老果园12000余亩,引栽蜂糖李、巫山脆皮李等优良品种3000余亩,示范嫁接蜂糖李1300余亩。

“流动”小土地,“转来”大幸福。大关搬迁群众看到了“三块地”流转的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农户以出租、互换、转让、转包等形式把耕地、林地及宅基地自愿流转给合作社、产业大户、龙头公司经营。搬迁群众既是土地的主人,又是合作社或农业公司的产业工人,农忙农闲“两头赚”,一举两得。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讯员:陈 靖 文/图

审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