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了,乡村振兴再出发——鲁甸6.5级地震7周年访龙头山

 2021-08-03 09: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7月30日,记者从昭通城出发,不到40分钟车程就到了鲁甸县龙头山镇。下车后就看见镇政府墙上那幅熟悉的巨幅照片——习近平总书记与龙头山地震灾区干部群众在一起。顺着照片放眼望去,一幢幢灰瓦白墙的小楼在青山环抱下,静谧安详。

“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创建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板房中学勉励当地干部群众时说的一段话。如今,受鲁甸6.5级地震灾害侵袭的龙头山镇经过艰苦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户户安居、家家有业,实现小康。

徐飞是龙头山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当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他想起了一桩桩往事:干部奔波在村组间,摩托车骑坏了就步行,时间耽搁晚了就跑步前行;大雨滂沱中,群众按时参加民主评议……“我忘不了群众举手表决时那一只只湿漉漉的手。”徐飞说,干部劲头足、群众热情高,脱贫攻坚再苦再累都干得有信心,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也有底气。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和领导下,经过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龙头山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恢复重建圆满收官,集中安置点、“一园三馆”(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朱提银文化馆)、地质灾害治理等重大项目全面竣工,一大批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办成了一批改善民生、改善发展条件的大事。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巩固稳定了3450户11491人的脱贫成效,2.64万人转移就业,群众收入比2014年翻了两番。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小小花椒树”产值超过3亿元,畜牧总产值达4.87亿元。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面推进村规民约、村庄清洁、庭院美化、操家理务等工作,组织发动群众植树78万余株、硬化院坝6000余户,拆除老旧危房3万余平方米,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镇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狠抓控辍保学,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顺利通过验收,卫生院、卫生室100%实现标准化运行,新农合参保率达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92%以上,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温暖过冬和基本生产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工青妇、残疾人、民政救助、防灾减灾、双拥优抚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桩桩、一件件,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好了充分准备。镇党委书记先勇在镇党代会的讲话中,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满了信心。他说,镇党委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面向未来,审时度势,龙头山明确了依托恢复重建的良好基础、千年银都的历史文化、“小小花椒树”的特色产业等优势,创建魅力小镇、文化小镇、特色小镇、旅游小镇、美丽小镇、幸福小镇。

在朱提银文化馆,记者领略到了这座文化小镇的独特魅力。鲁甸县文旅局负责龙头山“一园三馆”解说的李惠饱含深情地向记者娓娓讲述:千年前,杜宇如何在龙头山发现了银矿并以朱提山之名命名了朱提银;几百年前,朱提银如何被作为官银开采;万人聚集龙头山开采朱提银是何等的盛况……时至今日,在龙头山乐马厂一带,银厂“官房”的遗迹历历可见,石阶上的石狮、石猴、石鼓风姿依稀可辨。

7年前,怀有8个月身孕的李惠被埋在地震废墟下,是她的丈夫徒手将她刨了出来,现在,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丈夫在龙泉中学任教。讲解员的收入远不及做销售的收入,但她非常享受向游客讲解龙头山的历史文化和相夫教子的稳定生活。“经常听我背解说词,我的小孩都能复述了。”李惠“咯咯”地笑了。

八月的龙头山又闻花椒香,椒林里满是椒农的欢声笑语,谈论着今年花椒可以卖个好价钱。信步龙头山集镇,道路宽阔整洁,老人孩子有的在家门口乘凉聊天,有的在露台上晾晒衣物。来到观景台,晴空碧野,龙泉河沿着十公里青椒长廊延伸向远方,就像龙头山人的生活一样生机无限。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 晶 陈忠华 马 燕  文/图  聂学虎 兰波/视频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