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筑梦群众美好生活——“十三五”期间昭通文化发展综述

 2021-03-23 21: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人民需要文艺,大众呼唤文艺创新。“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下,昭通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充分发挥昭通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健全,文化艺术创作百花齐放、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有力,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丰富的文化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重要保证。

文化阵地建设“便民”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抓住扩内需、补短板、恢复重建机遇,狠抓项目申报和落地实施,鲁甸、巧家、彝良“两馆”相继建成使用,“两馆一站”服务阵地更加健全,137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成市级“三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进县级“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项目资金900万元,连续创建“送文化百千万工程”“西部贫困地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深度贫困地区基层文化能人培养”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三个国家示范项目顺利通过文化部专家组验收;水富市两碗镇创建为“云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持续拓展,有力保障了居民的文化权益。

近日,记者走进鲁甸县几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采访,不少群众高兴地说:“文化广场成了全村最有人气的地方,村民打牌的少了,看书的多了;打架的少了,打篮球、羽毛球的多了;赌博酗酒的少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点亮了乡村生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十三五”期间,鲁甸全县建成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物管理所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97个、各类文化活动广场39个、农家书屋89个、县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3个、全民健身工程45个、文化惠民示范村5个、西部贫困地区精神家园建设示范村3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示范项目12个,以及专业文艺演出团队1个、群众业余文艺队伍118支。实现了“县有文化活动中心、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了活动阵地,还要切实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宣传教育群众、培训群众、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作用。2019年以来,鲁甸县文化馆、图书馆摸清底数,结合农村贫困群众文艺需求,调集文旅局精兵强将12人,奔赴全县12个乡镇,针对不同贫困群众分批次、分班次培训各类文化技能50余期,培训贫困地区文化爱好者3000多人次,累计投入扶贫培训资金近12万元。培训课程设置了《新农村形势政策》《手机摄影实用技术》《打快板技法》《扇子舞》《广场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民族舞蹈组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内容,龙树镇金塘文艺队的队长认为:“这些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培训后,我们把课程中学到的内容教给村民,对村里举办文艺活动有很大帮助。”

鲁甸县根据贫困地区的文化活动需求,购买了农村文艺队急需的音响、演出服、快板、手鼓、烟盒等演出道具,分别分发给全县的118支文艺队,这些物资为各村举办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鲁甸县文旅局着力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非遗进校园等文化惠民工程。每到晚上,聚光灯下,老百姓主动走出来、坐下来、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自娱自乐,十分热闹。

文艺创作“乐民”

“十三五”期间,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扫黑除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时代课题,昭通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各类舞台文艺作品700多个,为送戏下乡、艺术赛事、交流演出和项目申报奠定基础。

文艺赛事再结硕果。连续举办全市新节目展演、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民族赛装文化节、戏剧小品小戏展演等市级文艺赛事,发现新人才,展示新作品,涌现出了《背山女人》《姊妹采花》等一批优秀的舞台文艺作品,摘下了“彩云奖”、花灯滇剧艺术周、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国家艺术基金”等56个国家级、省级文艺桂冠。大型廉政话剧《生死倒计时》在全市公开巡演,昭通群众文艺精品节目登录央视《群英汇》。

惠民演出服务蓬勃发展。持续开展“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组织参加云南省“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到曲靖、楚雄等州市演出。五年来到各州市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80场,围绕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等专题演出126场,市、县(市、区)开展送文化百千万演出6680场,送戏下乡1752场。

“心激荡,来说唱,脱贫致富奔小康。放眼望,干群忙,欢天喜地乐洋洋。哎,张大娘,听我讲……”这是鲁甸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写的快板书《脱贫攻坚奔小康》。2019年3月8日,在鲁甸县龙头山镇灰街子村,由鲁甸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文艺巡演刚一开场,就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2019年8月8日,天降大雨。尽管如此,鲁甸县“脱贫攻坚百场文艺巡演”宣传队依然按计划赴梭山镇演出。两个小时过去了,乡亲们都舍不得走,一直看到最后。“节目演得特别好,天虽然下着雨,大家看节目的热情很高。特别是文化和旅游局老文化工作者洪林昌创作的小品《花椒情缘》,鲁甸老文艺专家马殿良、何国才创作的花灯歌舞《家乡巨变》故事生动,情节感人,我看了很受教育。”梭山镇梭山村村民纷纷评论。

张文香,72岁,龙头山镇光明村文艺队长,虽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气宇轩昂,声若洪钟。2019年春节前后,他带领龙头山镇光明村的文艺队编排《敲起大鼓唱扶贫》《扶贫政策好》《三句半》等优秀节目,深入全镇乡村演出。她说起来行云流水,唱起来铿锵悦耳,接地气、有味道,既能让乡亲们欣赏,又能让乡亲们受到教育。群众称赞说,听着张大妈的鼓、锣、镲声,就像听到战场上的冲锋号一样,越听越上瘾。

2019年,鲁甸县文化和旅游局先后组织了面向农村以“文化扶贫进万家”为主题的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广场舞、农村生活实用技能等文化活动270余场次,文化工作者们不畏辛苦,冒着严寒酷暑,每天奔赴全县12个乡镇97个村开展农村文化扶贫工作,把传习教育、新文艺、新时代、新民风融入到培训课程和演出中。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富民”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传承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5处、三级以上文物增至293件、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增至107项,30余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得到维护修缮或抢险排危,文化遗产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14处中国传统村落、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威信)、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豆沙、牛街),绽放活力,“文化点亮昭通行动”亮点纷呈。2020年,启动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263处长征沿线文物和纪念设施开展全面普查复查,编制了市级建设初步方案,积极对接省级保护规划编制,已有36个项目纳入省级规划盘子。


近年来,昭通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名录建设,“端公戏(傩戏)”“四筒鼓舞”在2020年获选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实现历史新突破。

同样是在鲁甸,徜徉在文化馆的三楼非遗陈列室,别具风格的竹编产品、栩栩如生的刺绣、惟妙惟肖的民族服饰……一件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让鲁甸浓厚的人文历史跃然眼前。“这是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牛干巴的制作技艺;这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忠英家七代人用过的织布机;这是彝族毕摩的大通书;这是市级非遗传承人甑二仙的刺绣作品……非遗陈列室的每一件产品,工作人员都视如珍宝,介绍起它们来更是难掩心中的自豪,“我们县有1个文物陈列室、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1个农耕文化馆展室、1个民族民俗文化馆展室。图书馆现有藏书6万余册。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408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名录2548项,涉及文化类目7类,出版文字200余万字,县级名录44项,市级名录4项,省级名录2项。”

“抓文化扶贫,首先是要对这些优秀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整合,打造出具有鲁甸特色的文化品牌。”鲁甸县委常委、副县长梁子龙在接受昭通市人民广播电视台直播间记者采访时说。2017年9月,为进一步推动“滇绣之县”项目发展,中国保利集团、中国工艺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投入滇绣扶贫专项资金53.5万元,在鲁甸县文化和旅游局、总工会、妇联、文联、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鲁甸滇绣培训中心,并于2018年5月注册云南滇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公司本着“学会一项技能,带富一个家庭。打工不离家,忙时抓生产,闲暇时绣花,增收又顾家”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传承传统技艺,扩展增收渠道。自2017年至今,已先后开设4个教学点,分别是崇文阁滇绣培训中心、鲁甸县江底中学、鲁甸县水磨中学、鲁甸县特殊教育学校,培训绣娘500余人次。受训人群包含建档立卡贫困户、周边地区农村妇女、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在校学生及部分工艺美术爱好者。绣娘魏启仙,本是一位全职母亲,现在则是滇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一名资深绣娘。

2017年11月,鲁甸滇绣公司参加了昭通市文产办举行的“大昭杯”民间艺术创作大赛,荣获实物类金奖;2018年7月,参加第三届“中国创翼”云南省选拔赛昭通片区创业创新大赛,荣获创业二等奖;2018年6月和8月,鲁甸滇绣产品分别参加了昆明市南亚国际博览会、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展会上鲁甸滇绣脱颖而出,绽放光彩。2019年6月,滇绣公司负责人余睿携绣娘原创作品《少女梦》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7农业频道大型扶贫公益电视节目《手挽手——精准扶贫央企在行动》,并代表保利集团(中国工艺集团有限公司)向节目组赠送了滇绣刺绣作品《少女梦》。2019年5月,滇绣公司产品登上中国银行《公益中国平台》电商平台。2019年12月,滇绣公司绣娘集体创作刺绣作品《那时·现在》参加云南省第十三届“工美杯”赛获得金奖。绣娘张府美、张府润、所芳、余睿创作的刺绣作品《歌唱祖国》被评为云南省第十三届“工美杯”银奖。绣娘潘明芬、曾招艳、余睿刺绣作品《金刚萨锤》被评为云南省第十三届“工美杯”铜奖。漆艺技师康绍波、邓其虎创作的《漆艺四件套》云南省第十三届“工美杯”铜奖。李宇航、康绍波、邓其虎创作的漆艺屏风《梦境》被评为云南省第十三届“工美杯”银奖。2020年12月,滇绣公司绣娘携作品参加第十四届“工美杯”比赛,其中绣娘张府润、张府美刺绣作品《农村新貌》荣获“工美杯”金奖,绣娘潘明芬刺绣作品《追日》荣获“工美杯”铜奖,漆艺师邓其虎作品《秋意茶具四件套》荣获“工美杯”银奖。

“对于脱贫攻坚而言,文化的力量并不能立竿见影。但当群众有了强烈的脱贫意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之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强动力。”鲁甸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文君鹛表示,下一步,县文化和旅游局将以“文化+ 旅游+ 扶贫”为战略思路,积极打造优质的乡村旅游产业项目,探索出一条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精准扶贫之路。

(记者 刘静涛 通讯员 周迎春 文/图)


审核:秦勇   责任编辑:陈忠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秦勇
责任编辑:陈忠华
标签 >> 继续奋斗 文化服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