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之变(彝良县专场)| 将军故里谋新篇!

 2021-03-12 14:56  来源:微昭通


“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

彝良县专场



3月11日,“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彝良县专场发布。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杨云松主持新闻发布会。




杨云松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欢迎来到“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今天的发布会是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县市区专场的第4场,将由彝良县人民政府为大家讲述“彝良之变”。


拥有63万余人的彝良县,是将军故里、天麻之乡,今天将由彝良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彝良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四五”时期的工作展望,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彝良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杨旭春先生;

彝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障局局长胡绍鸿先生;

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应会女士;

彝良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天云先生;

彝良县易地搬迁安置局副局长郑堂卫先生;

彝良县天麻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忠巧女士。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昭通市政府网、昭通新闻网、北纬29°及微昭通、昭通发布、彝良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彝良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杨旭春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朋友提问。


下面依次进行。有请杨旭春副县长作发布


新闻发布


彝良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绪春作新闻发布。

杨绪春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非常高兴同新闻界的朋友在这里见面,共同分享彝良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和收获,展望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在此,我谨代表彝良县委、县人民政府,向长期关心、支持、帮助彝良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彝良“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十四五”时期的初步规划。彝良县地处滇川黔三省八县接合部的乌蒙腹地,是国定贫困县、云南省5个革命老区和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县城距省会昆明市420公里,距市人民政府驻地昭阳区6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2804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55个村(社区),共有313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3.15万人,有苗、彝、回等少数民族20个,少数民族乡5个,少数民族人口9.01万人、占总人口的14.27%。


“十三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全面胜利,全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荣获云南省2019年度“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称号。全县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61.6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1.1亿元,年均增长10.4%,总量超“十三五”规划目标2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1374元增长到2020年的17388元,年均增长8.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2.8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19亿元,年均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6.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15.0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4亿元,年均增长9.24%;到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67元,增速8.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92元,增速达到7.32%。经济发展呈现“总量跨越、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脱贫攻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02.9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213个,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8933户;建成4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11203户;累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1366件;累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2.52亿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7.82亿元;“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部解决。全县25625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39个贫困村(社区)全部出列,历史性解决了困扰彝良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宜昭”高速一期建成通车,结束了彝良不通高速的历史;“渝昆”高铁开工建设;相继建成“彝牛”二级公路、“彝镇”三级公路等一批交通项目;“宜昭”高速二期、“昭泸”高速等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全县所有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累计硬化建制村公路830公里、硬化自然村公路2300公里,农村公路硬化里程是“十二五”时期的3.5倍;完成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13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3座;建成乡镇客运站11个。


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实施了松林水库、双河水库干支渠、奎香水库、新场水库等一批水利项目,新增库容2180万立方米。


城镇建设全面提速。实施了发界新区、领秀国际、世纪金街、渔湖新城、天立学府华庭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完成棚户区改造1253套,改造老旧小区5个,县城新增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十二五”末的31.5%提高到37.5%。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聚力打造“三张牌”彝良版本,有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粮、烟、畜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天麻、竹子、草虫鸡、百草羊、乌金猪等特色产业得到较好培育,魔芋、辣椒等产业较好发展,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成功开市;山益宝、恒基环保、宸宇生猪屠宰场、万物生土鸡、巴食川珍竹笋加工厂等项目顺利建成投产;新希望集团年出栏15万头生猪、春牧云朵公司3000头乌金猪能繁母猪养殖基地即将建成;晨狮建材日产2500吨水泥生产线、驰宏资源接替、煤矿转型升级等一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建成沐阳硅业和福仕特两个100万吨硅洗选厂,硅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创新教育投入模式,累计投入19.25亿元补齐教育短板,生均校舍面积从2015年的2.85平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9.7平方米;四川神州天立学校落户彝良,办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实施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医疗建设项目,新增卫生业务用房16万平方米;县人民医院提质达标建设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


“十四五”时期是彝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和彝良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我们将坚定信心、团结奋进,奋力闯出一条赶超跨越、争先进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好“滇东北开发提速和崛起”的彝良篇章,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彝良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是:基本建成以天麻为重点的全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以小草坝旅游为主的全省旅游和康养休闲目的地,以硅资源开发为主的西南片区硅产业发展原料供应基地,以硅质新材料、铅锌、煤化工为主的全省重点化工片区,全市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大通道新节点。


“十四五”时期彝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突破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力争突破3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8.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达到3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0%,达到41500元、17000元。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县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奋斗做好以下工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坚持5年过渡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富有彝良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全省打造“三张牌”机遇,坚定不移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形成高质量跨越发展体系。


围绕“一主一次三节点”总体布局,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要求,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镇化率达47.5%以上。


大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夯实高质量跨越发展基础。围绕打通“大动脉”,完成“宜昭”高速二期、“昭泸”高速公路建设,配合推进“渝昆”高铁彝良段建设,建成彝良高铁站站前广场,争取建设高铁站通达小草坝的高速公路;推进“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建成威信至彝良、麻柳湾至彝良、盐津至彝良等高速公路,加快打通贯穿彝良的交通大动脉。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切实夯实高质量跨越发展基础。


持续深入推进“秀美彝良”建设,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彝良篇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环保责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秀美彝良”。


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确保彝良开局之年经济高开稳走,对于实现“十四五”目标极为重要。因此,今年的发展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粮食产量达22万吨以上,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市下达目标。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重点抓聚焦脱贫巩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聚焦质量效益,全力推进产业融合;聚焦精建细管,全力提升城市品质;聚焦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聚焦环境保护,全力抓好生态建设;聚焦改革创新,全力释放发展活力;聚焦群众期盼,全力增进民生福祉;聚焦政府建设,全力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各位媒体朋友,彝良红色文化底蕴厚重、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突出,是投资创业的一片热土沃土,我们真诚欢迎各界朋友到彝良考察投资。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共同努力,彝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下面,我们把时间留给新闻界的朋友们,我和我的同事非常乐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杨云松主持新闻发布会。




杨云松

谢谢杨绪春同志的发布。


下面,我们进入答记者问环节,请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提问。


答记者问



昭通发布 编辑:

彝良县地处乌蒙山区腹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瓶颈。请问在脱贫攻坚中,彝良县是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彝良县林业草原局局长 李应会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功能修复困难、林业产业薄弱,掣肘着彝良人民脱贫致富前进的步伐。其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要让贫困群众端牢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彝良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以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产业为抓手,累计带动5万余户20.13万贫困人口增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活力。


强力推进生态保护扶贫。2016年以来,在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下,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参加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管护,实现生态得保护、贫困群众得增收。目前,全县聘用生态护林员4789名,每人每年平均增加9000多元收入,累计带动2.5万余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并新增林草资源管护面积近200万亩,有效保护了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林草资源。通过生态护林员队伍的建设和技能培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不仅扛起了生态保护职责,还积极参与到林草法律法规宣传、生态旅游服务于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赢得了村民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增强了自信,激发出强烈的内生动力,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实现“扶志”与“扶智”的有机结合。


强力推进生态治理扶贫。自2014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彝良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54.63万亩、陡坡生态治理1.9万亩,2014—2020年累计兑现生态治理工程建设补助资金4.9亿元,受益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突出抓好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和公益林建设,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每年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584万元;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71家,带动4000多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8000多元。通过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彝良县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8.25%,为生态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强力推进生态产业扶贫。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竹子、花椒为主的林产业,“十三五”期间新发展林产业基地51.25万亩(竹子36.75万亩、花椒14.5万亩),开展低效竹林改造21万亩、花椒提质增效6.5万亩。2020年竹子、花椒实现产值10.153亿元,带动建档立卡户1.7万户7.3万人增收致富。


“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彝良县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资源禀赋选准产业,深挖绿色产业潜力,多措并举稳固脱贫成果,保护好一方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群众,为乡村振兴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微昭通 编辑:

彝良县是产业发展大县,彝良产业发展规模大,带动效益好,产业化、组织化程度都高,龙头企业也多,产业发展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取得哪些成效?


彝良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郭天云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彝良县属山区农业大县,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自2014年以来,特别是实施精准脱贫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到昭通视察调研时提出的要求,紧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目标,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依托山益宝、恒基环保、宸宇农业、天麻交易中心、万物生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天麻、竹笋、花椒、草虫鸡、乌金猪、肉牛、百草羊等产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特色产业发展提档加速,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统筹谋划,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的思路,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集体经济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在助力实现贫困户增收的同时,有效巩固了全县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花椒产业实现产量8750吨、产值4.375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6929户29657人;竹产业实现竹笋产量7.15万吨和竹材产量1.45万吨、总产值5.778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0434户44658人;马铃薯产业实现产量54.3万吨、产值8.5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5152户107000人;蔬菜产业实现产量19.68万吨(辣椒4.8万吨)、产值4.13亿元(辣椒0.96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5071户64966人;生猪产业实现猪肉产量3.36万吨、产值11.86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0980户87695人;肉牛产业实现牛肉产量0.26万吨、产值1.97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04万户42640人;黑山羊产业实现羊肉产量0.14万吨、产值1.22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869户11992人;土鸡产业实现鸡肉产量0.18万吨和蛋产量0.45万吨、总产值1.09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30955户129393人。产业扶贫项目覆盖有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6116户、252522人,人均纯收入2916.3元。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自2016年以来,按照扶贫整合切块资金不低于30%用于产业发展的要求,累计到位整合涉农资金272728.26万元,投入产业扶贫112395.277万元,产业扶贫投入占涉农整合资金总额的41.21%;农行、农商行等金融部门累计为16799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7.61亿元。有效支持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激励推动了农户积极发展产业,促进了增收。


建立健全联贫带贫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力推“双绑”机制运行,确保不返贫。建立托管代养、订单种养、帮购帮销等联贫带贫模式,通过乡镇、村“两委”、企业、贫困户商议确定联贫带贫模式,并签订协议,落实帮扶措施,从而多渠道、多措施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比重达到52%,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比例不低于60%。全县龙头企业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343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8599户,村集体经济公司、家庭农场等其他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4086户。



昭通广播电视台 记者:

彝良县发界安置区安置规模位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三,搬迁入住人口近2.6万人,彝良县是如何做好搬迁安置工作的?


彝良县易地搬迁安置局副局长 郑堂卫

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彝良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践行市委“133”工作思路,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的原则,紧扣“以人聚城、以城汇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思路,在南部新城投资33.2亿元规划建设发界安置区,新建安置住房53栋,配套建设1个自来水厂、1个污水处理厂和5所学校及1个卫生院、4个卫生室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面对“彝良脱贫看易迁、易迁成败看发界”的空前挑战,彝良县聚焦项目进度、搬家入住、后续扶持、社会融入4个方面有序推进了搬迁安置各项工作。


保障要素抓进度。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彝良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指挥部,抽派80多名干部负责施工要素保障。2018年6月启动征地拆迁工作,至2019年4月共拆迁房屋371户、搬迁坟墓1189所。项目建设启动后,参建各方按照“保安全、抓质量、提速度”的要求,抢晴天、战雨天,发界安置区仅用238天完成47栋卡户安置住房主体工程,平均每层用时6天,跑出了脱贫攻坚的“彝良速度”。


有序搬迁保安家。2019年11月25日启动搬家程序,彝良县坚持“安全第一、区域统筹、轻装搬迁”3个原则,按照“搬迁准备组织化、安全搬家组织化、服务发展组织化”的思路,采取“一个组织领导、二级机构保障、三支力量帮助、四个搬前准备、五支队伍保障”模式,有序推进搬迁入住工作,用时66天完成了发界安置区5630户25725人(卡户5390户24626人)的搬迁入住任务,平均每天搬迁85户,搬迁群众一步实现了从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发展。


后续扶持强信心。易迁群众入住后,要踏踏实实留住群众,必须让群众能创收有盼头。在帮扶措施中,近期以“就业”增收为主导,远期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全面推进后续扶持各项工作。一是较好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发界安置区有劳动力14088人,目前已通过各种渠道已就业12581人,预计三月底实现就业13386人就业率达95.02%;此外通过扶贫车间及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一有两无”人员1600人,做好了易迁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有序盘活“三地”资源。全县搬迁户共有“三地”20.7万亩,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流转、托管、量化入股等方式进行盘活。目前,已实施退耕还林3.5万亩,落实“三地”盘活资金1880万元规划发展林产业2.6万亩。三是足额兑现奖补资金。按照省提出的“稳得住”和市提出的“三步曲”方案等相关要求,省级下达了物业水电减免补助资金364万元,县级按照不低于省级补助标准自行筹措资金一次性减免了电视费332.8万元、电费116.9万元,并免收物业费及水费1年。截止2020年发界安置区建档立卡搬迁人口24626人已稳定脱贫,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9.7%。


强化管理促融入。发界安置区成立了临时党工委,下设4个工作站、4个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楼栋长53名;建成“临时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网格管理体系,实施“一格多能、一格多员、一员多用”的管理责任单元格,将社区楼栋划分为若干个网格,逐步形成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管理格局,推动“组织所能”与“群众所需”无缝对接,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促进易迁群众切实改变原有生活习惯,更快融入城市生活。



昭通日报 记者:

小草坝天麻是彝良县一张靓丽的名片,同时也是彝良县最具特色和开发潜力的生物资源。请问“十三五”期间,彝良县在天麻产业开发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彝良县天麻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王忠巧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是彝良县天麻产业开发中心主任王忠巧,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十三五”期间,彝良县牢牢抓住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昭通市将天麻作为“六大高原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的机遇,以促进产业壮大和农民增收为根本,为助推乡村振兴打牢产业基础。


五年来,天麻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全县累计种植天麻12.56万亩,产鲜天麻11438.55万斤,实现天麻产值94.51亿元。其中,2020年新增天麻种植2.98万亩,产鲜天麻2520万斤,综合产值22.01亿元,带动全县1.5万余户6万余名麻农人均增收5300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无缝衔接。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了“兰进”专家工作站、彝良天麻研究室,建成小草坝天麻野生种源保护区2000亩、天麻良种及“两菌”选育繁育基地2个。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乌天麻良种选育,分离、提纯本地天麻“两菌”菌株11株,成功申报蜜环菌国家发明专利1项。孙晓波团队研究发现小草坝天麻在镇痛、抗老年性痴呆、抗衰老、抗抑郁等药理作用方面,其药效和所需剂量优于其它地区的天麻。彝良县山益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国家专利23项,开发出5个系列30余个产品。产业集群不断升级。我县采取“公司+基层党组织主导的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引进、培育天麻企业2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成立专业合作社152家。在小草坝建成天麻科技示范园、中国天麻博物馆、小草坝天麻交易中心、茂丰天麻“两菌”厂。“好医生”双乌天麻产业园、小草坝天麻研发中心和年产1000万瓶标准化“两菌”生产厂即将投产。小草坝天麻特色小镇、“大彭”天麻养生庄园推进顺利。2020年,小草坝天麻交易中心正式开市运营,首年交易额达5.8亿元。品牌效益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成功举办“2017第五届全国天麻会议暨中国(小草坝)天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先后荣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天麻生产先进县”以及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等殊荣,成功申报云南省“定制药园”5个;彝良天麻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


“十四五”期间,彝良县将深入贯彻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昭通市推动“六大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为基本要求,以品质提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品牌打造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为突破,创建新模式、培育新主体、打造新业态,将彝良打造成全国“天麻种质基因库”“天麻思想文化库”“天麻信息数据库”“天麻种植加工交易中心”“天麻研发中心”。预计到2025年,彝良天麻产业综合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以上。


回答完毕,谢谢!



云南日报 记者:

彝良是劳务输出大县,请谈谈就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效。


彝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胡绍鸿

彝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劳务输出县,全县总人口63.1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63万人。


彝良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生产力相对低下,一系列制约因素客观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增收。由于资源利用率较低、历史欠账大,加之劳动者素质多数不高,历年来劳务经济成为全县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最快捷、最有效、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将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抓实抓细,按照“抓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发展经济、稳定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战略思路,坚持以未脱贫卡户和易迁劳动力为重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配齐队伍,强化就业奖补政策制定,狠抓劳务协作、信息平台搭建、技能提升培训、劳务经纪人扶持、送岗上门服务、创建劳务输出基地、跟踪稳岗就业等举措,认真落实“劳务输出脱贫一批”的精准脱贫方略,深入挖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资源,将人才资源变成人才红利,以此助力脱贫攻坚。


2016—2020年,彝良县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8.86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9.22万人次、技能提升培训2.11万人次,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提升创业能力;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03.96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52.79万人次、易迁劳动力8.48万人次,有力有效地助推了脱贫攻坚并成为巩固脱贫成效的一大利器。


2019年是彝良脱贫摘帽的关键之年。当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户56648户、贫困人口255068人,其中有劳动力的家庭54410户、劳动力145434人,已就业124528人,就业率85.63%;易迁户中有劳动力的家庭8287户、劳动力25402人,已转移就业22471人,就业率88.46%。年内,针对贫困劳动力所需开展就业培训25841人次;开发公益公服岗位9163个,帮助 “一有两无”零就业家庭就业增收;共收集务工收入证明90504份,有力支撑了42538户贫困户收入达标。务工收入在脱贫攻坚“四项收入”中占比达76.32%,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020年,彝良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县委、县政府及时研判形势,于危机中捕捉战机,果断作出部署,聚焦贫困劳动力和易迁劳动力并兼顾大面,抓住各地优质企业用工窗口期,按照“保存量、扩增量,抓重组、优结构,建机制、促稳定”和“应转尽转、应输尽输、稳岗就业”的要求,采取“组织保障、底数摸排、宣传引导、聚焦重点、精准对接、转输服务、稳岗服务”七到位的工作措施,高度组织化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2020年末,全县有农村劳动力30.79万人,已就业24.75万人,就业率80.38%。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14.54万人,已就业12.54万人,就业率86.24%。易迁和卡户中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杨云松主持新闻发布会。




杨云松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通过今天的专场发布,我们看到“十三五”以来彝良县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质效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也全面展示了彝良县“十四五”规划发展的美好蓝图。


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彝良县各方面的发展,为进一步弘扬革命老区艰苦奋斗精神,进一步动员各方面力量为实现我市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目标而团结奋斗,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微昭通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彝良 学党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