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丨讲好土特产的“土味”故事

 2020-10-13 15:02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致富花、摇钱草等土味特产刷屏了。土特产历来有之,之所以能够换新颜、齐亮相,在众多农业产品中脱颖而出,根本在于它能让老百姓的口袋“富”起来、让当地的产业“活”起来。然而,有的干部却认为:土特产不值一提,地方发展更是应该摆脱土特产思维,追求“高大上”的市场潮流产品,最终导致了“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悲剧。

不可否认,“高大上”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正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本身就是时代的一种潮流,土特产亦然。当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更应因地制宜讲好土特产的“土味”故事,拓展其生长空间,让土特产成为脱贫致富的强助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开好“土味”良方。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短短七年里,云南的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1.7%降至2019年的1.32%,成绩的背后除了各级干部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有了脱贫的支撑核心—产业发展。玫瑰风情园、苹果示范基地等一大批特产相继涌出,让当地群众开启了产业造血扶贫的新模式。对于交通不便、物流不发达、气候恶劣的深度贫困地区,还应对贫困原因、当地产业资源等进行深度把脉,适时向东西部对口帮扶单位、人才专家等问诊,合力开出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良方。

做好“土味”文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牧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对于已经找准路子、尝到发展甜头的地方,应开启土特产的升级模式,突出自身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一方面在产品价值在下功夫。依托企业升级产品价值链,挖掘其内在功效、文化内涵等,擦亮地域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在物流体系上下功夫,善于依托“党支部+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乘好电商东风,提高研发展销能力。

走好“土味”路线。土特产之能一枝独秀,不仅是因为市场需要,更在于其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和浓浓的泥土味。随着乡村振兴拉开序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理念应植根于各级党员干部心中,产业发展也应采用“望远镜”思维,坚持绿色发展、品质当先,才能以“质”增“值”,真正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才能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

作者 孔令朵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评论 产业 彩云杯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