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丨滇池清 昆明兴 ——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聚焦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0-10-09 16:1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滇池——一颗镶嵌在昆明坝子的高原明珠,古滇文明的发祥地,围绕滇池诞生了很多灿烂的历史文化,一副驰名海内的大观楼长联,尽显了滇池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得益于滇池对气候的调解作用,才形成了昆明温差不大,四季如春的气候。

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由于昆明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快速发展,周边山上肆意开矿、采石、挖沙等行为,加之社会的环保意识不强,导致滇池周边的污染源剧增,排入滇池的污水过多,水葫芦、蓝藻等水生生物疯长,水体富营养化,水中发出刺鼻的腥臭味,水质下降至劣V类,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污染程度远远超过了湖水的自净能力,水中鱼虾几乎绝迹。昆明人引以为骄傲的滇池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无不捶足顿胸,“望池兴叹”。

政府在滇池的治理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场长期的滇池保卫战打响了,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要数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正祥,以舍身舍家保护滇池的伟大壮举获选,26年来,他用近乎疯子般的行动保护滇池,引起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滇池自然风景区内33个大、中型采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全部被封停。

滇池经过政府及社会力量20多年的努力治理,现在终于取得可喜的成绩,人与自然重现和谐的局面。今年9月上旬,我有事到昆明,在西山区白鱼口一带停留数日,目睹了滇池的现状,见到的是湖面广阔平静,波光粼粼,湖水清绿,鱼翔浅底,海鸥飞翔,闻不见刺鼻的腥味,空气湿度恰当,郊区靠近湖边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捕鱼的船只已经靠岸停歇,禁渔十年政策开始实施。无论是临时来游玩参观的客人还是常住的居民,无不感念现在取得的良好局面,称赞政府的保护力度大。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叮嘱滇池的生态情况,说明总书记对滇池生态治理、环保问题的关心,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要认真抓好以滇池为代表的湖泊治理工作,使九大高原湖泊真正成为镶嵌在云岭大地上的明珠。“此役甚为艰巨,但一旦完成则居功至伟。”2008年11月来调研时也重点强调了滇池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云南位于祖国西南,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美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全国基因宝库,也是全省人民的宝贵财富,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在国家治国理政中占的位置愈显重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们尊重滇池,善待滇池,保护好滇池,滇池自然就给予人们丰富的回馈:调解出宜居的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吸引客人前来旅游观光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水质清澈,鱼虾丰富,给远道而来越冬的红嘴鸥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冬季吸引来滇池过冬的大批红嘴鸥成为昆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冬日暖阳下,人们一边散步赏景,一边逗红嘴鸥,是春城冬日安逸的享受和美丽的一道风景。

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虽然有自我修复能力,水有自净能力,但是受到的破坏太大、污染过重是无法恢复的,人类的破坏速度永远快于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过度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势必造成环境破坏污染,那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一去不复返。不论是昆明常住居民还是外地来旅游观光的各类群体,从个人层面,应该提高环保意识,不乱扔垃圾,少用一次性用品这样的小事做起,为保护滇池献出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守住云南的绿水青山,保护好九大湖泊,让云南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实力,发展则越来越好,滇池清,昆明兴——九湖清,云南兴。

作者:王顺林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评论 彩云杯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