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红色·走进赤水㊿|刘一鸣:讲好红军故事是我的责任

 2020-08-25 09: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85年前的春天,贵州省仁怀市鲁班场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战斗。毛泽东指挥的中央红军对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所率的一个纵队发起进攻。这次战斗是毛泽东四渡赤水的点睛之笔,国民党的军队尝到了红军的厉害!就在国民党军被打得像缩头乌龟时,红军迅速撤出战斗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鲁班场战斗是这场历史转折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站在茅台渡口纪念碑前,讲起红军渡河的故事,64岁的刘一鸣语气悲壮、热血沸腾。

刘一鸣是贵州省仁怀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老家就住在鲁班场,当年,他的祖、父辈就亲眼目睹了这场战斗。他从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中国工农红军的故事,因此一直对红色文化比较感兴趣,数十年一直从事红色文化研究。因为父亲是学历史出生,加上从受小家庭教育的影响,刘一鸣毅然选择贵阳师范学院(今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历史系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研究小组,他作为其中的骨干开始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大学毕业后,刘一鸣进入学校当老师讲授历史课,经常带领学生到红军四渡赤水战斗遗址进行现场教学。

透过刘一鸣老人的讲述,历史云烟彷佛重现眼前。鲁班场是红军通往茅台渡口的要道,而茅台渡口是红军三渡赤水的必经之地,两地虽然相距只有20公里,却山势险峻,地形复杂。鲁班场三面环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蒋介石派周浑元在此修筑碉堡,想在此截住红军。这让处在鲁班场、鸭溪一带狭小地域中的红军面临尴尬:若强行渡河,必陷于背水一战之绝境;若另辟蹊径,集中兵力攻击侧面的打鼓新场,则可能导致腹背受敌。对此,战术多变的毛泽东早已料到。他决定出其不意,以攻为守,突袭鲁班场,与周浑元当面交锋。周浑元毕竟不同于山野草莽,他凭借装备的精良和位置的险要,还有即将到来的援军壮胆,面对红军的猛烈围攻,进行了拼死抵抗。一时间,小小的鲁班场炮火轰鸣,硝烟弥漫!

毛泽东对战局的把握非常精准,为了减少伤亡,他下令立即地撤出战斗,而周浑元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龟缩碉堡内,不敢贸然出击。这正是毛泽东所要的效果。打鲁班场虽然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但大大挫伤了周浑元的锐气,从而为红军顺利西渡,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实现四渡赤水总的战略目标,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今天,鲁班场战斗的硝烟早已散尽,这片被红军鲜血鲜红的土地上长满了树木和庄稼,建起了高高的楼房。一波接一波的人来学习参观,了解红军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接受党性教育。而刘一鸣老人的工作就是给大家讲好红军故事,讲述这片英雄土地的发展变化。

刘一鸣告诉记者,在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共安放着145具红军遗骸,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姓甚名谁,只知道他们都是红军,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每当讲到这些感人情节,这位老人的眼眶总会变得潮湿。英雄远去,但精神永恒,因此他把对红军历史的研究,把讲好红军故事当成心中一份庄严而神圣的责任。

“一个好的讲解员,就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态度,去客观地讲述历史。”由于媒体传播的多元化,一些游客难免会出现对历史事件把握不准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刘一鸣老人就会通过大量的史实去纠正游客的认知。每到一个点,他都会把历史讲得清清楚楚,主动为前来瞻仰先烈的游客做好解说服务工作。虽然年过花甲,但他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声音铿锵有力,看得出他是带着对红军的无限崇敬和信仰研究红色文化的。

光阴匆匆,而历史并不遥远。新时代的征程上,更需要讲好红军故事,传承好红色革命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刘一鸣这样的红色文化传播者,才让红色文化时代相传,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申正勇 文/图)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赤水源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