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在昭通⑥丨昆能农林和它的405户“贫困伙伴”

 2020-07-21 14:5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产业扶贫在昭通系列报道⑥:

昆能农林和它的405户“贫困伙伴”

2018年,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天池村大湾村民小组的朱相平家修起了宽敞的新房子,还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朱相平家的这一变化,得益于与威信昆能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能农林”)的利益联结。自2014年以来,威信县共有405户像朱相平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与昆能农林的牵手摘掉了穷帽。

革命老区威信县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早在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对我国2011-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制定了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在中西部地区,难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威信县是“全国绿化先进县”,有着“滇东北绿宝石”的美誉,天池村也一样拥有较高的林土绿化率。201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把特色产业增收工作作为国家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

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宣布2018年33个贫困县(市、区)实现脱贫摘帽,威信县就是其中之一。

破解威信县脱贫摘帽密码,实施产业扶贫是一个重点,威信县推行“引进一家企业,发展一乡经济,带动一村脱贫”举措,“引凤还巢”促脱贫。

2018年脱贫出列前,天池村是威信县第一大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生活在这里的群众“穿的全在身上,吃的全在肚里”,吃着黄连般的苦又别无他选,一半以上的村民常年在外务工讨生活。

生于天池村的朱永岗早想回馈桑梓,乘着脱贫攻坚政策的东风,2014年3月,朱永岗领着转型不久的云南昆能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回巢”,成立全资子公司——威信昆能农林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昆能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早在“回巢”前就看好天池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众多合作伙伴的帮助下,云南昆能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和论证,最后瞄准了国内起步较晚的核桃深加工市场,规划投资建设年处理8000吨泡核桃的精深加工厂,以此为依托,在产业上游建设规模3万亩的核桃种植基地,每年可为核桃深加工厂提供7500吨核桃。

    昆能农林提出两种土地入股方式:一种是核桃树种下后的前5年(丰产期前),公司每年向农户支付每亩200元的土地补偿金,核桃树种下后第6-15年,公司按核桃销售收入的20%分红给农户,第15年以后,公司按核桃销售收入的30%分红给农户;另一种是丰产期前不给土地补偿金,进入丰产期,公司按核桃销售收入的30%分红给农户。

大湾村民小组的朱永胜、朱永乾兄弟俩私下算了一笔账,家里35.6亩土地,每年有7120元土地补偿金。如果核桃进入丰产期,按照“每亩23株,每株产7.5公斤核桃,每公斤核桃20元”保守估算,至少可以分红24564元。原本荒废的土地,现在每年可创收2万多元,如果核桃丰收或者市场价走高,收入还会更高。

收入账算清后,2014年4月,兄弟俩欣然与昆能农林签下了《土地流转种植核桃合作协议》。

协议上明确写着:朱永胜、朱永乾作为乙方,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只要国家政策调整,流转期就按国家政策执行;乙方可以到核桃种植基地务工领取工资;国家现有农业粮食补贴归乙方所有;丰产期前,乙方可以在核桃种植基地里套种矮科经济作物,售后收入全部归乙方所有。

与朱永胜、朱永乾同是一个村民小组的朱相平则对土地流转一直心存疑虑。“刚开始,我还偷偷去地里拔种下的核桃苗。”说起往事,朱相平一脸愧疚,“后来我看到公司说话算话,兑现了土地补偿金,附近的农户去基地做活,每人每天还有100元的工资。”

昆能农林守信和保护农户土地收益的做法,让朱相平吃下了“定心丸”。深思熟虑后,朱相平于2015年1月转流了27亩土地给昆能农林。

“我有种核桃树的经验,参加公司技术培训后,我在公司当上了种植技术员。”朱相平言语间流露出小小的自豪感。

2018年,朱相平从昆能农林领到了5400元的土地补偿金和3万元的固定岗位工资。

随着天池村农户与昆能农林在利益联结中的“亲密接触”,扶贫效果初显,其他乡(镇)纷纷向昆能农林申请复制在天池村的扶贫模式。目前,昆能农林已建成3个核桃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12200亩,覆盖了3个乡(镇)41个村民小组2050户10261人,其中贫困户405户1299人。

白蜡村民小组的周文莲不懂核桃种植技术,昆能农林就请她到核桃种植基地做锄草、施肥、修枝等季节性工作。

2018年,周文莲从公司领到工资1.9万元。“锄草、施肥这些活路都很轻松,我每天回家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周文莲谈到守在家门口务工的好处,乐得合不拢嘴。

2019年,周文莲夫妇俩都到核桃种植基地务工。一年下来,两人挣到了3万多元的工资,“基地不忙时,我丈夫还可以到外面打些零工。”眼看着生活一天好过一天,周文莲话语里充满了幸福感。

为了增加贫困户收入渠道,昆能农林又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2018年1月,昆能农林成立威信昆能种养专业合作社,天池村长湾村民小组120户农户通过天池村集体经济入股该合作社,其中50户贫困户都是以国家专项扶贫补助款入股。

“5000元发到农户手里用于脱贫,就是杯水车薪,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细水长流,还能激发贫困户的干劲。”据昆能农林总经理朱相恩介绍,合作社目前办起了两个黄牛养殖基地和1个酒厂,预计带动社员年增加收入2400元,50户贫困户多了一份增收保障的同时,天池村集体经济也结束了“空壳村”的历史。

2019年,朱相平又从昆能农林领到了3.54万元工资和土地补偿金。“我加入的威信昆能种养专业合作社马上就要开始分红。”朱相平说,除去生活开支,他家里开始有了积蓄,今昔对比,朱相平觉得简直像在做梦。

同样是壮大村集体经济,2015年,庙沟镇宗家坳村成立希望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与昆能农林签下合作协议,希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协调当地农户土地流转、种植和管护核桃树,昆能农林负责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公司、合作社、农户分别按照核桃销售收入的60%、4%、36%进行分红,合作社每年还可获得8万元管理费。

截至2019年末,昆能农林累计为农户提供固定岗位40个,发放固定岗位工资400余万元,提供季节性岗位85420个,发放季节性工资854.2万元,基地内套种矮科经济作物累计收益320万元,全部归农户所有。

六月的天池村,山峦绵延,绿盖叠翠,天池村的核桃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一个农业扶贫产业的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让一个企业得以蓬勃发展,也让405户贫困户得以脱贫摘帽。

昆能农林助力贫困群众脱贫的生动实践,仅只是革命老区威信县产业扶贫的一个样本。正是因为有像昆能农林这样的龙头企业与它们“贫困伙伴”之间的利益联结,才能助力威信县在昭通市脱贫攻坚中率先脱贫摘帽。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国庆 聂孝美)

对话⑥·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委农办主任李启章谈利益联结

打通产业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路径

近年来,我市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模式,建立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在做强“六大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活新兴产业的同时,以高度组织化推进产业扶贫,实现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历史性突破。作为扶贫模式惠农增收关键环节,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了减贫的最大效应。在夺取脱贫攻坚决战胜利之后,如何推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昭通日报社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委农办主任李启章。

记者:我们知道,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苹果、马铃薯、竹子、天麻、花椒和特色养殖等高原特色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以高度组织化推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局长介绍一下,有多少家企业介入了我市“六大产业”扶贫中?

李启章:农业企业一端连着田间地头,一端连着千家万户百姓餐桌,2019年,全市236家农业企业、4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介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六大产业”。其中:有4家初加工企业、20家种植加工营销企业、254个专业合作社加入了苹果产业;5家加工企业、718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入了马铃薯产业;13家加工企业、35个竹笋收购及初加工商、17个种植大户、48个专业合作社加入了竹产业;23家加工企业、391个专业合作社加入了天麻产业;两家加工龙头企业、12个专业合作社加入了花椒产业;98家龙头企业、24个屠宰企业,3000多个专业合作社加入了特色养殖产业。

记者:众多农业企业介入到产业扶贫中,在保证企业效益的同时,也要实现群众增收,这是如何做到的?

李启章:目前的农业产业扶贫中,主要构建了龙头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机制,建立了“农业企业+基地+基层党组织主导的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公司)+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引导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建立利益联结关系,打通产业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路径。如:昭阳区农投公司与陕西海升集团合作组建超越农业公司,建设苹果扶贫产业示范园,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户抱团发展,按照3:7投入占股,丰产后每年按照30%的股份比例分红,分红收益用于反哺贫困群众和村集体经济。盐津县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竹产业,由村集体公司带动参股,指导和监督合作社规范管理。提取后的可分配盈余按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比例进行分红,实现了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昭阳海升模式、盐津一把伞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集体经济模式仅只是昭通党建引领扶贫组织化中的一个缩影。

记者:这一路径打通后的效果是什么?

李启章:在全市威信、绥江等9个县(区)脱贫摘帽的进程中,农业企业带贫效果明显。全市466家企业(其中农业龙头企业325家)绑定了12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了236631户贫困户,建立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贫困户“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抱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6360元,为全市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农业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未来的工作有何打算?

李启章:首先要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15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0家以上,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5家以上,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以上,带动农户30万户以上,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完成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100个以上,培育国家级示范社25个以上,省级示范社220个以上,市级示范社360个以上;用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政策,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培育工程,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营,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均达5万元以上。其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打造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5家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亿元以上。最后要树品牌树形象,打造“绿色食品牌”,把高起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坚持绿色、生态、有机路子,打造“六个百亿元”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累计数达745个。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国庆 

产业观察系列评论⑥:

利益联结是产业富民的关键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产业发展中解决好发展什么、如何持续发展、如何使贫困群众获利这三个层面的问题,产业扶贫就能扎实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自然及经济、社会等条件,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各地发展的产业,盘活各地特色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打通“产、供、销”各环节,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生产要素中的资金增值、资源变现,是扶贫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

解决了前两个层面的问题,最后就要回到产业扶贫本真这个问题上来。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只有抓住利益联结这个关键,释放产业带贫效应,使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赚到更多真金白银,就能实现产业富民,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我市以“良种+良法”为基础、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为保障、“党支部+合作社”为路径,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一县一业”遍地开花,处处结果。各地在发展扶贫产业中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鼓励多元参与,把“小、散、弱”的农户嵌入产业链,形成“龙头企业+N+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一端是有资金、有技术、懂市场的大企业,一端是有土地、劳动力的小农户,通过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扬了企农双方之长,又补了企农双方之短,实现了“1+1>2”的效应。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企业降低了土地成本、形成了“增量资金”,发展壮大了龙头企业,保障农户的股份收益分红、保底收购、土地流转、务工工资等多种类型收入,也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从目前利益联结的实践看,也存在着联结方式相对松散、保障机制乏力、分配机制简单等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明确贫困群众在利益链中的位置,把贫困群众作为发展扶贫产业最大、最广泛的受益者,帮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其在更广泛参与市场的过程中增收又致富。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国庆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昭通 产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