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4-24 11:124月下旬,昭阳区的阳光轻柔而温暖,学生路上的“新颖旧书店”里一如往日宁静,浩瀚如烟的藏书中散发着年代的味道,不少喜好阅读的人在这里驻足,为精神“充电”。32岁的何云便是这家书店的常客。
在他看来,阅读不仅是积累知识的途径,更是能让孩子传承的精神“宝藏”,是在夜幕里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多年来,无论身在何处,闲暇之余他都会到大街小巷的书店里逛一逛,淘上一两本好书,回去细细品读。
说起与阅读的缘分,何云打开了话匣子。20世纪90年代,因为课外读物非常缺乏,何云的小学班主任建议大家把“闲书”搜集起来,共建一个“图书角”,方便互相传阅。一次偶然,何云在书堆里发现了一本残缺的连环画——《再向虎山行》。略显粗糙的画面,勾勒着一段惩奸除恶、弘扬正气的传奇经历,峰回路转的剧情、血肉丰满的人物……无不吸引着他童真的双眸。从此以后,他开始如痴如醉地广泛阅读各类话本小说、诗词歌赋。
何云出生在旧圃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一直希望他可以通过读书改变窘困的生活状态。然而2004年,何云的父亲患上心脏病,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的重担完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为了减轻负担,年仅16岁的他选择辍学,只身远赴广东打工。在四处漂泊的日子里,何云从未停止阅读,每天下班,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去附近的小书摊看书,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全然不觉腿麻。
“每逢过年,别人大包小包的货物带回家,我却是提着沉甸甸的一摞书踏上归途,朋友都说我是个‘痴人’。”何云告诉记者。每当生活陷入困境时,他就会想起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看看芸芸众生的生活百态,体味一下乔峰的恩怨情仇,便觉得当下的困难根本不值一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书本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用手机听书、阅读,何云却始终钟情于纸质书籍。他说,不否认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的意义,但也不得不承认,数字化阅读是浅表化、碎片化的,容易让人困于表象,产生迷茫和焦虑。它不像书本那样,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书写、勾画,从而建构和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他建议大家还是多读纸质书籍为好。
对于书本的选择,何云有着自己的见解:市场上好书不少,垃圾书也成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必须读好书,不能盲目选择,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循序渐进,多读经典著作、传世佳作。
而今,何云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并在昭通有了自己的装修事业。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他始终坚持每天一个小时以上的阅读习惯,希望充实精神世界、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培养阅读兴趣。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光吉 实习记者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