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选|从没有吃 到吃不愁

 2019-09-05 22:17  来源:昭通新闻网

1978年,我正上高一。语文老师给 我们讲了个故事,说一家人非常贫穷就 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2345,下 联是6789,没有横批。人们觉得奇怪, 就问为什么没有横批?回答说,横批是 缺一少十,意缺衣少食。我对这副对联 没有多少兴趣,让我体会深的是缺衣少 食的痛苦,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肚子 饿。每人每月的伙食费9元,每一餐都 是半碗包谷饭,在饭上放一勺水煮白菜 就是一餐,饥饿成了人生中最刻骨铭心 的记忆。

1968年,我父亲是个会铁匠、木匠 的手艺人。生产队为了增收就叫我父亲 出去找副业为生产队挣钱。我父亲手艺 好,请他做家具的人家很多,但是那个时 候整个社会都穷,家家都没有钱,父亲无 法拿到工钱。拿不到工钱,生产队就以 没有完成任务为由不分粮食给他。半个 多月后,父亲突然说,我们要搬家了,要 搬到那个有大米、花生、红苕、甘蔗吃的 地方。刚一听,这样的地方在我心中那 简直就是天堂,全家人都答应了。

搬家那天,我家4口人,粮食只有35 斤包谷,财产只有一头老母猪。五六个亲 戚随行送送,大家背上这两样东西和一些 破烂被褥衣物就出发了。过了金沙江, 太 阳落山,就住在亲戚家。我们的家还在山 顶上,山顶上光秃秃的,怎么也不像能产 稻谷的地方?第二天到了搬家目的地 ——四川省大凉山的一处原始森林中。

父亲在这里成了彝族同胞的好朋 友,父亲会打铁的手艺让村民家里那些 废弃的农具恢复如初,斧子、菜刀等锋利 得可以削毛。拿着称心的这一切,大家 的高兴不言而喻。父亲打铁是体力活, 见父亲打铁时有气无力的,也就知道我 家粮食紧缺。彝族同胞最善于救苦救 难,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说我家没有粮食 吃。其实,他们的口粮也非常有限,但是 家家都要省出一二升粮食送给我家。于 是,包谷、荞子、黄豆、四季豆等都送来给 我家。一时吃的堆成堆,母亲天天念怎 么才能感谢大家。彝族同胞回答几乎都 一样,我们是一家人,有饭大家吃。

意想不到的是这里每年缺粮有半年 左右。几乎从每年的3月开始就要吃国 家供给的救济粮。一般都是按人头供 应,每月每人20斤左右,粮食多为包谷、 小麦、干薯片甚至有时还有蚕豆。供应 的粮食虽然不要钱,但是到有粮食的集 市、粮管所或粮库却都在离家15公里之 外。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加之金沙江大 峡谷天气干燥缺水,把那点粮食背回家 是很艰难的事。可是,这点粮食还是不 够吃,我家只好到亲戚家借粮食度日。 母亲吩咐要我带上口袋去上学,回来的 时候在亲戚家借点粮食回来。我想拿着 口袋去读书,放学了还要去借粮,实在没有脸面,就拒绝母亲,母亲的眼泪都要掉 下来了。在路上,我实在想不通,就把口 袋往树上抽打出口闷气。下午放学了, 其他同学像鸟儿那样欢快回了家,我却 要到亲戚家借粮食背回家。从亲戚家 出门已是太阳落山,我背着那点粮食爬 山过原始森林感觉比在地狱里煎熬还 要难受。

我家于1976年又搬回到昭通市巧家 县大药山脚下。当时还是生产合作社。 大哥当了生产队长,带领全生产队大搞 农田水利建设,基本解决家家户户的吃 粮问题。为了缓解家里的粮食不足,洋 芋收成后几乎所的人家都要出去用锄头 再去地里翻挖,寻找遗落在土里的洋 芋。一块地几乎要被大家翻挖几遍。往 往是挖几百下也翻不到一个洋芋……

每到春节过后,雪化了,原来被泥巴 包裹遗落在土里的洋芋刚刚长芽冒出地 面。芽多形似猫耳朵,人们就前赴后继 的去找这些“猫耳朵”。小孩子就有点像 喊芝麻开门一样,边找边喊:猫耳朵喔 ——猫耳朵喔。似乎这样就可以多挖到 洋芋。

1982年,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 军区第58医院服兵役,年关母亲给我 寄了一大袋猪肉和香肠。她担心部队 也吃不饱饭,寄些肉制品叫我和班上的 战友美美地吃一餐。并附信说,土地全 部承包到一家一户,家家户户都有米吃 了,也不再每餐饭都吃洋芋了!每当想 起母亲说的家家都吃大米了的话,我心 里总是甜甜的,坚信我们的好日子从此 开始了。

1993年,国家取消购粮证,全国人 民吃粮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悄悄地打 开了吃粮精细化的大门。我们一家人再 也没有为没有粮食吃而发过愁。

到了2012年,我家吃粮也走上了多元 化的道路,随心所欲可以从地理上选择东 北和江西、西昌等地出产的大米,甚至是泰 国进口的大米;从颜色上看红米、黑米、 紫 米都在吃;从价格上来看每公斤12元的大 米也常吃。我常常为那些包装五颜六色, 形制不一样的大米而感到惊奇,想到这一 切都是改革开放,国家富强的结果啊!

现在家里常常是四季水果不断,热 带的、温带的、寒带的,美国的、非洲的、 泰国的都有……

我家用了两个大冰箱和一个小冰 柜,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等都有。妻 子常埋怨家里人不爱吃肉,她时不时就 把那些时间冰长了的肉当垃圾处理了。 妻子虽然在县城长大,却经历过不是随 便可以吃肉的日子,她总是为了把那些 放置久了的肉丢了而叹息。

我们一家不是为没有吃而发愁,而 是为吃不完和不想吃而发愁。

(作者:朱含  系巧家县巧家营中心学校教师)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