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选|从蜗居点点到广厦万千

 2019-08-30 15:23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我用相机拍摄了几张永善县城环城路的照片,然后放到朋友圈一“晒”,迅速引来圈内好友点赞和好评。从低矮平房到高楼林立、从蜗居点点到广厦万千,时光交错真是奇妙,恍惚间永善县城真有几分大城市的感觉!

房子,对于老百姓来说,代表的不仅仅是安身立命的处所,更多是精神上的归宿,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20世纪80年代,住房一直作为单位提供给职工的福利之一。记得 1984 年,3岁的我和父母蜗居在单位分给爸爸不到 30 平方米的一间宿舍里,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在我的记忆中, 宿舍只有一室一厅, 包括了卧室、客厅、厨房、餐厅等功能。由于房子没有卫生间和厨房,全家人的日常生活也相当不便,特别是没有卫生间,让全家人吃尽了苦头。每当天黑,我就不敢多喝水,因为离家最近的公共厕所也约 100 米,想要上厕所,就要走过一段没有路灯的“黑暗之地”,这对自己来说,实在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1989年,爸爸单位集资福利房,我家出钱购买了一套56平方米的房子,全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楼房,家中拥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厨房、客厅、书房,还添置了电视、洗衣机、电视柜、电扇等一些家具和家用电器,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由于办公区和家属区都在大院里,自然成为我和小伙伴们活动的场地,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年代,大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儿童乐园”,让自己的童年留下了不少美好记忆:折纸船、丢沙包、抓石子、翻花绳、拍纸片、跳山羊、捉迷藏、玩铁环、斗鸡……

2003年,随着溪洛渡水电站开工建设,全国各地水电军齐聚永善县。这个昔日毫不起眼的江边小城,顿时成为越来越多商家的必选之地。经与父母商量,我家将原来居住的房子卖了后,再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在被称为“水电一条街”的振兴大街购买了一套 180 平方米的楼房,生活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家中有了天然气,安装了抽油烟机,做饭时厨房门一关,再也不用担心油烟往卧室、客厅跑了。父亲平日里除了打门球,能在自家阳台上养花种草,成了他最大的爱好。母亲则经常约起几个好友跳跳舞、打打球,不时还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增进友谊。2007年,我与女友在新房里结了婚。此后,随着女儿的出生,家里的电器几乎每年都有换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很多人多年来的梦想。2012年,我们终于下决心贷款购买了一套 120 多平方米的房子,室内设计特别合理与实用,除了常有的三室一厨两卫,还有一间单独的书房。在装修期间,我和妻子除了到处参观外,还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装修人员及时进行沟通,挖空心思地把小家庭装扮得温馨且富有生活气息,还隔三差五邀请朋友们来家小聚,一起聆听音乐、畅谈人生,时光在开心中慢慢流逝。

近年来,永善县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坚持“借水发展、借电腾飞”的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城市改造扩建,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相继建成,一个个住宿小区不断出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

从20世纪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21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变化……留下的是一步步曲折前行的住房改革足迹。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永善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许多居民家庭告别低矮、陈旧、简陋的住房,住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商品房;住房由以前的普通多层,向高层、小高层、花园洋房转变;小区也由原来的缺少物业管理,转向物业完善、配套齐全。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从“蜗居点点”到“广厦万千”的转变,也由最初的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如今智能化的家居,不断提升,甚至颠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改变,作为“80 后”的我,庆幸自己能亲历并感受这一历史性的变革,而这样的变化,也正好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更显出了人们对生活幸福感的不断追求和热切向往。

(作者: 黄 桦  供职于永善县文化和旅游局)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