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选|我爱你,中国

 2019-08-22 09:2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滚滚奔流不息。回溯时间的长廊,东方神秘大地上的一条祥龙已安稳盘踞五千年的岁月。五千年里,没有人淡忘过它的名字。历史铿锵的回响中,有战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承诺,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欢呼,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咛,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宣言。句句真切、声声回响,聚在一起迸发的是那东方巨龙的名字,千百年来,我们呼唤它——中国。

当刀伤枪眼被刻在巨龙的身上,我们陪它一起落下了眼泪。它被破坏、被撕裂,被列强贪婪的手蹂躏。那些它亲手哺育成长的儿女们,被残忍地杀害,被无情地凌辱。1937年12月,那个寒冷的冬天,30万儿女,永远沉睡在南京这座曾见证了中国六代王朝的历史古都。

但那些流淌着中华血脉的中国儿女没有退缩。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保卫全中国。

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哀鸿孤啼,尽是“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的痛楚;满目疮痍,尽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物是人非。我们以中华儿女的血肉筑成碉堡,守住了奄奄一息的巨龙,守住了支离破碎的河山。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的梦粉碎在南宋阴雨连绵的薄弱里。而70年前,面对破碎的河山,全中华儿女俯下身去,细心铺放好每一块中国土地。今天,那条曾经在汉代气吞万里,在唐朝威震四海的巨龙,又一次在东方上空腾起。伤口被缝合,屈辱已洗雪。如今的中国巨龙正散发着更耀眼的光芒。它从改革开放中走来,从新时代中走来。如今的中国,是世界版图上那颗最闪耀的明珠。

付出了无数英雄先烈的生命,付出了亿万中国人的汗水热泪,付出了几代科学家的思想智慧。我们终于强大,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因为强大,我们终于不受凌辱;因为强大,我们终于可以昂首阔步。当钓鱼岛的争端愈演愈烈,我们可以态度坚决地派出舰队维护国家的主权,可以在联合国争取国际支持一票否决日本强占钓鱼岛的无理要求。当面对美国的贸易霸凌主义,大肆扩张贸易战,中国企业可以无畏制裁,中国可以“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当中国公民在海外遇险,中国可以给予坚实的依靠,排除万难,接他们回家。

这一切皆因国家的强大,我们可以远离类似中东的冲突,可以放心安睡到清晨,不用提心吊胆忧虑着朝不保夕;因国家的强大,我们不用整日惶恐不安,枪击、爆炸、恐怖袭击都与我们距离遥远;因国家的强大,当我们说着自己是中国人时,才会如此骄傲。

我们的祖国,是那么值得我们为之热爱。弱小时不弯腰屈服、卑躬屈膝,强大时不借机打压、损人利己。“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已是千年来融进中华血脉的坚定和社会良心。五千年来,从未更改。郑和七下西洋,一直到达非洲,沿途没有冲突、杀戮与压迫,只有和平、友善、文明开化与发展。而在郑和下西洋的两百年后,当欧洲殖民者踏上非洲大陆,眼中尽是对黄金的贪婪,手上沾满黑人的鲜血,以及长达一个多世纪的黑奴贸易。强而不欺,威而不霸,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气度与风骨。何为和平?何为大国风范?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时至今日,我们的初心从未更改。一座座中国工厂在埃塞俄比亚、老挝、巴基斯坦,在一个个努力向上发展的国家中建成。自己强大了,不忘帮助;自己强大了,不舍凌辱。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脊梁正是这份仁义的坚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曾被伤害,因为曾被欺凌,便不忍再将生命的苦痛加诸于人。我们和平、友善、互助、共进。如今的中国,经济迅速腾飞,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开展,全社会向全面小康不断奋进。我们的军人在部队,保家卫国;我们的干部,为民造福。科技,在无数科学家的照料下长成参天大树。探月工程、载人航天、高铁飞机、卫星火箭等等,都让我们为国家发展的成就喝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向我们挥手,未来指日可待!

我如何能不爱我的祖国,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该如何平复内心的激动;我如何能不爱我的祖国,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我该如何忍住眼中的泪水;我如何能不爱我的祖国,当一遍遍聆听从古至今中华英雄故事时,我该如何表达我的崇敬;我如何能不爱我的祖国,当印着中国国旗的火箭划破漆黑的夜空时,我该如何控制自豪的欢呼。

我如何能不爱我的祖国,当我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学习,当我在温暖整洁的房间中醒来,当我享受着如今这美好的一切,我感激我生在如此辉煌的时代,我感激我生在如此伟大的国家。

我爱我的祖国,爱祖国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爱我的祖国,爱祖国勤劳的人民。中华儿女多奇志,我们傲立在世界之林。我爱你,中国。

(作者:马胤涵  系昭通市一中高中学生)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