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苹果

 2019-08-10 20: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如果当时知道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故事,即使再迷恋街上姜家馆子的红烧米线,我也断然不会和满哥去苹果园卖苹果。这是一种极为盲目的勇气。

那是一个周末,满哥周五晚上就游说我,约我摘苹果去卖。开始我对这个提议不感兴趣,不是不想去赶集,而是我对家里的红苹果没有信心。我家的那棵红苹果树结的果子个大味酸,和苹果园的苹果相比,无任何优势。满哥见我犹豫,开始表演吃米线的哑剧,情形令人捧腹。于我而言,街上姜家馆子的红烧米线魔力无穷,不可抵挡,我没有理由拒绝红烧米线。贪嘴是我的软肋。当时村里苹果树极为稀罕,很多家的苹果还未熟透,几乎都会在夜里莫名消失。因此,只要大清早有人破口大骂,一定是家里的苹果被偷了。我家的苹果却可以幸运长到成熟,直至进入我家的箩筐。我家这棵苹果树没有人来偷吃有两个原因,一是得益于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小黄狗,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威望。鉴于父母乐于助人的品性,很多人夜晚路过我家门口,即使手快要触及到苹果,也很快又会缩回去。尽管都可以绕开猛烈吠叫的小黄狗,但是,很多人都绕不开良知的谴责。良知和自律建立起来的秩序,远比法律和制度覆盖更广,渗透更深。

村庄离集镇有10公里山路,且都是羊肠小道。那些像麻绳一样细密曲折随意散落在大山上的小道,松弛有度地捆绑着我们的童年。深秋的清晨,我们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启程。秋意弥漫,些许凉意不时袭来,作为一个12岁的初一的学生,挑着30多公斤的苹果爬山,每走一步都是一次艰难的挺进。现在看来很痛苦,其实,在当时,我们激情澎湃。因为,那个时候,任何困难都阻止不了我们对姜家馆子红烧米线的强烈向往。那时候赶集的目的很清晰,就是到姜家馆子热气腾腾地吃一碗红烧米线。有目标的生活就会有激情。所以,很多次在我肩疼脚软想放弃时,满哥就会夸张地描述红烧米线的色泽和味道,讲述中还故意吞咽口水。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苹果园。

追溯源头,昭通苹果种植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民国15年(1926年),法国人贾海义从欧洲引入,种植于昆明并传入昭通。此后的引进,还应该有两次:一次是民国27年(1938年),陇体芳引进,种植在彝良;另一次是民国31年(1942年),吴敬漪或者李仲举引入,种在昭阳区洒渔乡李氏庄园内,吴敬漪参与管理。

基于上述历史原由,苹果园当时已经自然形成了一个苹果交易小市场。市场和集镇赶集天同步,每逢农历二、五、八赶集天才有买卖。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我们千辛万苦挑到市场上的苹果,和其他的相比,相形见绌,我们顿时没了底气,我和满哥之前的笃定荡然无存,好像我和满哥箩筐里的就不是苹果。满哥的绿苹果斑迹突出,就像一个满脸雀斑的姑娘,羞怯、自卑、猥琐。我的红苹果有卖相,但是味道酸涩,肉质粗粝。过往的商贩和买主几乎是简单瞟一眼就走了。特别是那些对苹果有点研究的客商,用包含不屑甚至鄙夷成分的眼神,先是潦草地瞟一眼我们箩筐里的苹果。其实,如果就此结束我们还受得了,关键是他们如刀子一样的眼神又不依不饶地移到我和满哥身上,在我两个之间来回扫射,想深究我们和这些低劣苹果之间的关系。这种鄙夷的眼神令我和满哥极为难受。我和满哥因此会不自觉地对望,来确认我们不体面的来路、破旧的衣服和慌乱的表情。现在我可以确定,那一刻,我和满哥除了自卑,再无他念。

太阳渐渐升高,已近中午。其实不用抬头看,“咕咕”运动的肚肠都会准确无误地提醒我们:时间不早了。在阳光的照射下,我和满哥的苹果也和我们一样没有活力,蔫头耷脑的。大自然赋予苹果的天然之气消失殆尽后,我们对自己的苹果都开始厌恶起来,甚至想肃清我们和这些苹果之间的关系。饿了,我们就吃苹果,我和满哥对调着品种吃。市场上本来客商就不多,到了中午,更是寥寥无几。偶尔有人在我们箩筐前驻足,我们都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不用几秒钟,我们的希望就会干净利落地粉碎一地,不留痕迹。

这种情景正在加速掐灭我们本来就微弱的希望。满哥抹着额头上的汗珠,眼睛眨巴几下说,不行,得想想办法。如果当时有影像记录我们的眼神,一定和希望工程那些无数次触动我们的眼神一样。我绝望地看着满哥,不知道都到这个时候了满哥还有什么办法。只要有人过来,满哥一改坐着等死的方式,急忙站起来哀求,指着我说,他是个学生娃娃,学习又好,给他买了挣点学费。这样做的效果就是让客商多停留几秒钟。这点宝贵的延长的时间里,客商的眼神几乎都在我身上从头到脚地扫描。准确地说,是在确认满哥可怜的诉求。我不敢正视他们的脸,深深地低着头。就在我和满哥准备收拾苹果以败军的名誉重新挑回村时,事情出现了转机,那是我至今都铭记于心的画面。

一对大约40多岁的夫妇从十米开外走来,他们在行走中没有走走停停,对几个残留的卖主看都没看一眼,一看就是过路人。开始我们并没有抱任何幻想。满哥决定最后一搏。就在那两人经过我们面前时,满哥突然又重复了刚才的哀求,或许是饥饿和疲倦的原因,满哥的声音极为细弱。或许正是这种无力,才有后来的故事。

“学生娃娃,学习又好,求你们买了让他挣点学费……”

从声音传播的辐射范围而言,我能确定他们完全听见了满哥的哀求。但这对夫妇并没有由此停留抑或放慢脚步,已经从我们面前从容走过,就在我们认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将咔嚓一声断了的时候,中年男人突然停下脚步,回头看我们。女人拽了一下男人的衣服说走了,本来就不打算买苹果。男人转身走到我们面前的瞬间,满哥又急忙重说了一遍推销词。我得承认,虽然满哥一天学没有上过,但是一点不影响他的机灵劲儿。这次他还加上一段话,把我在什么学校读书如何苦读等细节语无伦次地及时补充进来。顿时,满哥硬生生把推销变成故事,来强化他讲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女人极不情愿地走过来,看看苹果,然后诘问男人,这种苹果都要?买了你吃?男人没有回答女人,先看看我,才看苹果,温和地看着我说,全部都是你的吗?我正要说我的是红苹果时,满哥抢先一步回答,都是他家的,他力气小,我帮他挑来买,挣点学费,不然没钱读书了。男人又看看满哥和他的苹果,似乎在研判满哥的话。其实不用研判都明白满哥在说谎。男人没有和满哥争辩,说,我都买了。男人看着说我,小小年纪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才有出息。我没有说话,只用感激的眼神看了男人一眼,点点头。在中年夫妇即将离开时,中年男人对满哥嘿嘿一笑说,鬼机灵。那天,我们没有去吃红烧米线,只是吃了一碗凉粉,我把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支英雄牌钢笔。

这事过去了30年,我无法记清我们的苹果卖了多少钱,但是男人对我说过的话,仿佛就在昨天,依然清晰无比,每一个字都像一盏灯,一直温暖并照亮着我。

(严格  作者供职于昭阳区融媒体中心)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文学 苹果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