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10-15 09:28今年38岁的杨良聪,在镇雄县罗坎中心卫生院当院长已经整整有13年。2004年,老院长退休,从昭通卫校毕业参加工作刚好一年,杨良聪就接过了老院长的重担。在卫生院,杨良聪年龄不算大,但当院长的年头却不短,因此同事们都喜欢称呼他年轻的“老院长”。
从小出生在沟壑纵横山乡的杨良聪,目睹了庄稼人“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无数次听到农家院里乡亲患病的无奈呻吟,很多村民宁愿相信自己采的“中草药”也不愿到医院看病。为了乡亲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杨良聪毅然选择了从医,立志把家乡的医院做强做大。春去秋来13年,他把青春和汗水早已融入了这片热土。
杨良聪还清楚地记得他刚进罗坎中心卫生院的情景:一栋多年修建的老瓦房,由于人手不足,医疗条件差,地势偏僻等原因,单位一直处于负债状态。不少到这里的医生因为条件差、收入低都到外地谋生去了。当时有人说,卫生院的这个医疗条件再不改善,大家以后看病就只能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去看病了。
2003年2月,风华正茂的杨良聪从昭通卫校毕业就考进了罗坎中心卫生院,加上他在卫校学生会积累的管理经验,很快被纳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考察的视线。试用期还没有结束,他就被组织委以重任,担任了罗坎中心卫生院院长,成为当时全县卫生院长当中最年轻的一位院长。杨良聪清楚地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但作为贫困山区出生的他,深深体会到农村病人看病的不易,缺医少药的家乡是多么需要他。
上任后的杨良聪首先从解决医院硬件设施开始,他争取项目,四处筹资,在2006年建起了门诊楼、2009年建起了住院部楼,今年建起了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为了增强卫生院的服务能力,他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请市、县资深的医疗专家来罗坎培训,又把卫生院的年轻医护人员送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与此同时,他虚心听取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争取基层医护人员的编制,加大医院内部管理,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提升医护人员医技水平,目前在卫生院工作的38名医护人员当中,具备中级职称就有8人。
按乡镇卫生院一般标准改造了手术室,为病房添置了空调、电视、饮水机、呼叫器等。为改善医疗设备,杨良聪筹集资金购置了B超、DR、救护车、生化设备等。
这一系列举措,让罗坎中心卫生院环境从里到外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昔日涣散的人心开始凝聚,就诊病人也渐渐多了起来。2016年,卫生院全年住院人次5400人次、门诊人次28000人次。由于卫生院资金实力逐渐增强,先进设备越来越多,病房条件越来越好,罗坎老百姓对卫生院的信任度不断上升。由于干事能力强,工作出色,杨良聪多次被县委政府评为“先进卫生工作者”、“优秀卫生院长”、“优秀共产党员”等。
只要心中装着群众,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杨良聪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全县新农合刚开始推行时,该乡的百姓都处于观望状态,谁也不肯参合缴费。杨良聪想这是国家推行的惠民政策,只有群众参合了才能真正受益,为此,他和同事苦口婆心做群众的工作,甚至是自己掏钱为一些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的村民垫付了医疗费。
2017年开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启动,在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杨良聪带领医护人员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村(社区)居民建立契约式的服务关系,通过制定“有效签约”考核制度,增强医生服务意识,重点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签约服务工作,引导建立医防一体、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由于杨良聪管理到位,目前,全镇18个村(社区)的村医工作积极性高,敬业精神强,服务群众周到,为罗坎基层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杨良聪的拼搏和努力,得到了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同事的肯定。罗坎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了,各项工作完成较好,当地百姓也非常满意。但一直坚守山乡的杨良聪在笔记本中还写着很多梦想: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为医院买车接送病人、为贫困学生和老人免费治疗……
显然,杨良聪的梦想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梦想,也是罗坎8万人民的梦想。虽然这一切都正在探索实践之中,但是这位年轻的“老院长”深信:只要有执着的付出,梦想之花就一定会绽放的越来越绚丽!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