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桃子丫口至岩洞脚 乡村孩子上学路变坦途

 2017-10-12 16:08  来源:

邓 琼

初到老官房,大家感到非常震撼,厚重的土地上满目苍绿,村寨散落其间,看上去很美、可走起来很难,因为老官房19个村民组仅有一条柏油路通向村委会,大多数老百姓赶集、办事,走的还是山间的羊肠小道。镇雄那么多行政村,像老官房这样贫穷落后的村落其实不多。在后来深入走访贫困户过程中,工作队了解到桃子丫口村民想自筹修路的故事。看着眼前如此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听着群众对修路渴望的声音,他们暗下决心要帮助桃子丫口村民实现梦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做点益事。

2017年9月10日18时许,镇雄县以古镇老官房村桃子丫口村民组,74岁的陈明才带着孙子、孙女乘车去岩洞脚小学读书。孙子陈站14岁、就读初中一年级,孙女陈娇15岁、就读初中二年级,今天是星期天,19点前,他们要赶往学校上自习。“还是路修通好啊!”陈明才在车上感叹。若是5个月以前,每逢周末接送孙子、孙女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桃子丫口至岩洞脚没有通车道路,只能步行泥土路到达,时间1个半小时,而现在乘车只需20分钟。

阳光下柏油路散发出的光芒映射在陈明才堆满喜悦的脸上。作为党员代表,陈明才曾经在村委会议上与其他村民组长多次提出,希望能够修通桃子丫口至大湾子村组道路,解决桃子丫口出行难题,但因为种种原因终未能实现。

他们曾经想过自筹资金修路,但没有成功。

2015年,修路梦想开始照进现实。9月,以古镇老官房村被确定为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挂钩帮扶点,市政府办公室下派了驻老官房村扶贫工作队伍。初到老官房,大家感到非常震撼,厚重的土地上满目苍绿,村寨散落其间,看上去很美、可走起来很难,因为老官房19个村民组仅有一条柏油路通向村委会,大多数老百姓赶集、办事,走的还是山间的羊肠小道。镇雄那么多行政村,像老官房这样贫穷落后的村落其实不多。在后来深入走访贫困户过程中,工作队了解到桃子丫口村民想自筹修路的故事。看着眼前如此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听着群众对修路渴望的声音,他们暗下决心要帮助桃子丫口村民实现梦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做点益事。

2016年初,中烟集团给予以古镇一个500万帮扶项目,得知消息,工作队积极主动向市政府、市政府办协调、汇报、争取,于是修路项目落地老官房。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共同调研、协商、探讨,认真研究桃子丫口村民渴望修建的道路,认为道路选址可将500万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不仅解决6个村民组500余户2000余人出行难题,还可将老官房19个村民组之间相互连通。

老官房属镇雄县以古镇八个行政村之一,位于以古镇西南方向,与以古镇岩洞脚、以古、黑塘三个行政村及坪上镇红岩村接壤,村委驻地距离镇政府8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全村共19个村民组798户3910人。一条名叫峰岩沟的河流将老官房分为两个部分,沟的一面有8个村民组,沟的另一面有11个村民组,由于交通不通的原因,沟两面村民组交往非常困难,需要绕行数公里。根据道路选址,在沟上搭建一座桥,19个村民组互通来往将变得方便快捷。

2016年4月,6.3公里的道路施工在轰轰烈烈的挖土机声中开始了,陈明才特别高兴,每每遇见驻村工作队员,都热情打招呼,说着很多感谢的话,闲谈中给予驻村工作队高度评价。闲暇之余,陈明才走村串户,宣传驻村工作队好,宣传党的政策好,号召乡亲们无偿出让土地。

2017年4月,一条路终于将19个村民小组连接在一起。

陈明才有个儿子叫陈庆,今年39岁,儿媳李阿各33岁,夫妇俩在深圳务工,桃子丫口路修通后,驻村工作队电话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回来,他们表示很想到岩洞脚孩子们上学的地方做点小生意,也方便照顾老人、孩子。

提及过去的生活,陈庆夫妇觉得很辛酸,路不通,他们必须忍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外出务工、修建房屋、孩子上学非常困难。陈庆说到孩子上学的事情有些呜咽,他说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好好读书,现在无论自己怎样辛苦都要让孩子多学点知识,但道路交通带来的教育投资成本比较高,家庭经济压力很大。

老官房村方圆17.6公里内只有一所老官房小学,因为种种原因,曾经的干河沟小学、大湾子小学分别于2003年、2012年停办,19个村民组中有14个村民组到老官房小学距离大于等于5公里,最远村民组河头上距离11公里。路未修通之前,14个村民组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只能到老官房小学就读,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由一位家长带领将孩子送往县城、岩洞脚村、以古村、坪上镇就读,教育投资增大。

岩洞脚小学是大多数家长选择让孩子们就读的其中一所学校。陈庆的儿子陈站一直在岩洞脚小学就读,女儿陈娇六年级时从老官房转学到岩洞脚小学。他在距离岩洞脚小学较偏僻的位置租了一套10平米左右的2居室,房租1200元一年,如果在学校附近,这样大面积的房屋一年租金需要2000多元。加上其他生活开支,两个孩子的教育成本一年12000元左右。父亲陈明才年事已高,但身子骨还算硬朗,可以帮他在岩洞脚照看孩子,夫妇俩可以外出务工。但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只能由妻子带着孩子租房读书,丈夫外出务工赚钱,这样的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压力更大。

路修通后,他们的孩子上学不会再经历“泥半身水半脚”的辛酸,他们的致富道路也将更加开阔。

老官房村像陈庆这样的家庭很多,全村学龄儿童600名,截至目前,在老官房小学就读学生仅有260名,分流学生340名,占全村学龄儿童56.7%。问及孩子上小学时,如果老官房具备教学质量好、管理模式完善的比较成熟的寄宿制学校,他是否愿意将孩子寄宿读书,陈庆笑了,他说这是除了修路之外他们最大的愿望,能够让孩子读书路途不再遥远,谁不期盼啊!

市政府办驻村工作队进驻老官房开始,多次来到老官房小学,调研了老官房村学校现状,向上级积极汇报。2016年11月25日,市长郭大进在以古岩洞脚召开脱贫攻坚联席会,老官房驻村工作队汇报了老官房学校面临的困境,会上,郭大进要求工作队将老官房学校现状形成调查报告提交。2017年6月3日,郭大进在以古岩洞脚召开座谈会,调查报告上的一组数据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老官房村19个村民组中就有14个村民组到老官房小学距离大于等于5公里。

郭大进以老官房小学作为偏远山区学校典型案例,安排相关部门以以古镇为试点,规划制定小学寄宿制方案,着力解决偏远山区学龄儿童上学条件艰苦、上学路程遥远难题,杜绝学龄儿童因上学环境艰难辍学现象发生,为孩子们提供公平和发展机会。截止发稿,以古镇寄宿制小学修建方案正在修改完善中,或许,要不了多久,以古镇的“陈庆”们,他们的共同愿望很快实现,他们下一代的上学路将不再遥远、艰难。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