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9:35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彝良县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决策部署,立足县域实际,创新构建了“制度管权、流程管事、技术管人、监督管效”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基层财政管理新模式。
制度筑基:构建长效机制,筑牢财政管理“防火墙”
预算管理精细化。彝良县财政局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财政管理的根本保障。在预算管理方面,严格落实“三公”经费限额管理和“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无预算不得支出”的刚性要求,从源头上拧紧财政支出的“水龙头”。通过严格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力,2021—2025年,全县“三公”经费预算从1574万元降至1465万元,累计压减109万元,年均压缩1.4%,实现了连续五年递减的良好态势。
差旅管理规范化。创新出台《彝良县差旅费管理办法》,建立了分级分类的差旅费标准体系。办法将差旅审批权限细化为三级:一般人员出差由部门负责人审批,部门负责人出差由分管县领导审批,县领导出差由县长审批。同时明确特殊情形审批程序,全面推行“先审批后出差”制度。通过电子审批系统的全覆盖应用,实现了差旅审批全流程留痕、可追溯。2025年数据显示,差旅费支出同比下降39%,违规报销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会议管理标准化。出台《彝良县会议费管理办法》,对各类会议的规模、人数、经费等作出明确规定。要求优先使用单位内部会议室,严禁在风景名胜区、高档酒店召开会议。建立会议审批”负面清单“,禁止在节假日、休息日召开非紧急会议。2025年全县会议费支出显著下降,会议数量明显减少,有效遏制了形式主义会议。
绩效引领:提升资金效益,打造财政管理“新引擎”
创新监管机制。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对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开展随机抽查,检查结果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2025年共开展随机抽查2次,主要抽查2家代理记账机构和3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领域均未发现问题。
完善预警体系。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超预算10%以内亮蓝灯预警,10%—20%亮黄灯预警,20%以上亮红灯预警。2025年共发出预警信号156次,其中:事中预警87次,事后预警69次,有效防范了预算超支风险。
强化监督合力。打造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格局,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并对发现问题列出整改清单,限期整改,形成有力震慑。2025年财政单独组织财务大检查发出检查通知书158份,并根据检查情况填写工作底稿,提出整改要求,限时整改。
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效能,插上财政管理“智慧翼”
推进票据电子化。全县预算单位实现电子票据使用率100%,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现金支出占比显著下降,实现经费支出全流程可追溯。
建设智能管理系统。引入“公务之家”差旅管理系统,实现出差申请、审批、报销全流程线上办理,系统自动比对差旅标准,差旅管理实现智能化。
建立动态监控平台。对部门重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分析,针对支出进度滞后项目,建立“一项目一方案”整改机制,积极整改。
监督保障:巩固管理成果,织密财政管理“防护网”
强化队伍建设。2025年共举办预决算、绩效管理等专题培训4场次,培训财务人员705余人次。建立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专业持证率从2021年的27%提升至2025年的31%。
深化绩效评价。将“三公”经费及行政性费用管理纳入部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对支出进度慢、违规率高的单位实行预算扣减。
推进阳光财政。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定期公开经费管理典型案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并对社会监督意见建议,积极主动处理。
下一步,彝良县将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重点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绩效管理全覆盖、内控建设标准化,着力打造更加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为基层政府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彝良经验”。
通讯员:谭平 黄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