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0:32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在恒底村,曾经被村民视为副业的养猪养牛产业正“畜”势向前、蓬勃发展,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主力军”,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农家院落正奏响产业发展的“致富曲”。
走进恒底村赵岩村民小组柯玉潮家的养殖圈舍,干净的水泥地面、标准的分栏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栏内,母猪安然入睡,仔猪活蹦乱跳……女主人王才菲正熟练地拌着饲料,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以前,我们夫妻俩在外打工,心里总挂念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王才菲一边给猪添食,一边和笔者聊起家常,“一心挂两头终究不是办法,我们就决定回乡创业。”
这个决定让他们走上了生猪养殖的道路。夫妻二人从养殖几头母猪起步,如今已发展成自繁自养的小规模养殖场。“你看这窝小猪崽,刚满月,长得特别壮实。”王才菲指着一栏活泼的仔猪,信心满满地算起了经济账,“今年已经卖了一批肥猪和猪崽,收入有1万多元。照这个势头,年底总收入可达10万元。”
一番话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这份“家门口”的事业,不仅让王才菲一家实现了增收,更圆了一家人团聚的梦想。
恒底村的养殖故事,不仅有“猪”事顺利,还有“牛”气冲天。在塘边村民小组冯光顶家的牛棚里,20多头毛色光亮、体型健硕的西门塔尔肉牛正悠闲地嚼着草料,不时发出低沉的“哞哞”声。冯光顶是村里有名的养牛能手,从5年前开始摸索饲养技术,如今已成为养殖大户。

“最多的时候养了50多头,现在栏里还有20多头,差不多可以出栏了,下一批要补栏的牛犊也已经预订好了。”冯光顶抚摸着一头壮实的公牛说道。养牛不仅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还让他成为村民们请教养殖技术的“老师傅”。
恒底村的养殖产业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离不开村“两委”的精准施策和暖心服务。“我们村的产业根基就是种植和养殖。”恒底村监委主任罗庆林介绍,“目前,柯玉潮家的养猪产业和冯光顶家的养牛产业发展得比较好。我们将在全村33个村民小组推广他们的养殖经验,目标是让每户养殖户达到养牛3—5头、养猪5—10头的规模。”
这一目标的提出有着坚实的底气。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发挥“服务者”作用,主动对接相关部门,为有意向的养殖户协调小额信贷,精准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定期邀请县、乡农业部门专家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和疫病防治指导,并组织集中免疫,为养殖产业筑起坚实的“防护网”。
“以前怕养多了风险大,现在有技术员指导,有村里帮忙协调贷款和防疫,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正在参加培训的村民说道。
通过大力发展个体养殖,恒底村已涌现出1500余户养殖户,年出栏生猪4000头以上、肉牛800头以上,带动人均年增收约2800元。一条以家庭为单位、政策为支撑、技术为保障的特色养殖之路已展现出广阔前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村民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将个人的幸福生活描绘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之中。
来源:陈航 胡健 孙华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