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0: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地处滇黔交界处的彝良县龙街苗族彝族乡恒底村,下辖5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共有7557名村民,是一个由汉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近年来,在村“两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带动下,恒底村依托辖区内40平方公里的沃土,积极发展烤烟、辣椒、紫皮大蒜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聚合力,建强组织筑根基
恒底村始终将建强村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持续夯实组织基础。一方面,严格对标“四有”党支部标准,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员户”组织体系,有效激发党员干事热情,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增强服务功能,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涵盖产业、就业、文化等信息的一站式共享平台,推动党组织“微服务”实现便民“零距离”目标。

今年9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全程协调推进下,恒底村综合性活动场所顺利建成。该场所优化了党员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等功能区域布局,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内容,成为恒底村名副其实的“红色阵地”。新建成的党员活动室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50余人开展学习培训,不仅是党员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政策宣讲、民主议事的重要平台,切实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恒底村“两委”致力于将综合性活动场所从单一的物理空间,升级为富有凝聚力的社会空间,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地。在这里,各民族孩童共同嬉戏,结下深厚友谊;青年人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中增进交流;长者通过议事协商凝聚发展共识。该活动场所不仅提供活动空间,还成为塑造共同社区记忆、培育团结奋斗精神的家园,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
“党员带头做事,村里变化很大,我们办事更方便了。”村民老王感慨地说。恒底村现有6个党支部、72名党员,他们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恒底村党总支还注重培养后备力量,2021年以来已发展4名大学生党员,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美丽乡村展新颜,生态宜居树新风
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积极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广泛动员党员、群众和志愿者参与环境整治,持续清理卫生死角、整治乱堆乱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3年,恒底村荣获“云南省卫生乡村”称号。
“现在村里干净多了,住着舒心。”村民小刘说。2025年以来,全村已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15次,成效显著。今年建成的综合性活动场所集党建、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身,以设施升级推动环境美化与服务提升。一面面整洁美观的文化墙、一条条规整有序的管线、配套建设的标准化公厕……这些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进一步优化了恒底村的人居环境,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公共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资源、申请项目、加大建设力度。例如,为某村民小组协调10万元资金新建篮球场,解决了该村民小组几十年来没有体育活动场所的难题。
修路兴业促增收,特色产业添动能
修建产业路,打通致富途。驻村工作队累计申请到财政奖补资金200万元,用于硬化村内2条道路,总长5公里,大大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惠及全村7000余人。此外,恒底村还积极推进以工代赈产业路修建项目,新建柯院至塘边村民小组产业路3.7公里。该路是通往龙街乡烤烟育苗基地的主要通道,预计可带动周边120余人就业,实现人均增收约1万元。“路修好了,咱们的农产品出得去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烤烟种植大户张大哥高兴地说。
村庄道路不仅要通,还要亮。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筹措资金18万元,为恒底村和尖山村沿线6公里村组道路实施亮化工程,累计安装路灯100盏,设置金融知识宣传牌200块,惠及8500余人,有效助力新农村建设。

恒底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群众参与、合同收购”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村大力发展烤烟、土烟、紫皮大蒜、辣椒等特色种植业。2024年,全村种植烤烟3371亩,产值达1382万元;种植土烟3657亩,产值达1572万元;种植紫皮大蒜3200亩,产值达1240万元;种植辣椒3879亩,产值达1200万元。养殖业方面,村里每年邀请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目前个体养殖户达1500余户,年出栏生猪4000头以上、肉牛800头以上,实现人均增收约2800元。
与此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已申报项目资金8100万元,覆盖耕地15800亩,惠及全村33个村民小组,有力提升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
如今,行走在恒底村,不仅能看到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还能感受到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讯员:陈航 胡健 孙华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