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16: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金秋十月,阳光普照在乌蒙山区的田间地头,催得辣椒攒足了劲儿红透蒂头,像被阳光吻透的小灯笼,红得发亮。今年的辣椒酱制作伴着这抹热烈的“昭通红”,在村村寨寨的屋檐下热热闹闹地启幕。

匠心传承,古法酿造“家的味道”
不要小看这碗红亮亮的辣椒酱,它不仅是昭通人刻在舌尖的念想,更是这座城市一张生动的美食文化名片——哪怕走得再远,在异乡超市瞥见相似的玻璃瓶,在餐馆闻到熟悉的辛香,喉咙总会先一步发紧,心里当即明了:这是家的味道。

昭通人做酱,从不敢怠慢。天刚拂晓,农人们便开始精心挑选肉厚籽满、辣中带甜的红辣椒。从采摘、晾晒,到剥蒜、刮姜、挑藠头,每一步都恪守古训,尤为讲究。“一点生水也不能有,不然酱要坏的”,这朴素的祖辈智慧,确保了酱品醇正的风味与长久的保存。
最富生机的场景,莫过于磨酱之时。老式小钢磨的“嗡嗡”声,如同丰收的号角,响彻一个个农家院落。红的椒、白的蒜、黄的姜,再佐以提鲜的毛菇、增麻的花椒等天然香料,一同入磨;钢磨缓缓转动,稠厚的酱汁顺着磨盘边缘缓缓流出,酱汁红得发亮,复合的辛香在空气中弥漫,凝聚成昭通秋天最独特的气息。
时光沉淀,成就餐桌“万能搭子”
磨好的酱泥要先拌盐——昭通人有自己的讲究,不多不少,既能防腐,又不会盖过辣椒本身的鲜香。搅拌均匀后静置几小时后,再把准备好的藠头拌进去,装进洗净晾干的玻璃罐或陶瓮,封好口,置于阴凉处,在静置与发酵中,完成风味的蜕变,辛辣渐趋柔和,鲜醇日益沉淀。等再打开时,那扑鼻的浓郁酱香和红酱中脆嫩的藠头,足以唤醒所有昭通人的味蕾。

这碗色泽红亮的辣椒酱,被誉为昭通人餐桌上的“万能搭子”。无论是清晨佐粥,还是简单的煮洋芋、烧洋芋,它都能瞬间激活食材的灵魂,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酱香传情,打造地方文化名片
记忆中的小钢磨,磨坏了一茬又一茬,磨走了岁月,却磨不散这股酱香——它陪着一代代昭通人长大,它不仅是日常饮食的点缀,更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如今,十月的乌蒙山区再度迎来制酱时节,家家户户的院坝里回荡起钢磨的嗡鸣声,罐子里的酱正在慢慢发酵,就像家乡的牵挂,在时光的酝酿中愈发醇厚。

远方的游子,你是否也在心底回味起这股独特的酱香?它从乌蒙山的田埂飘来,从老屋的屋檐下飘来,不仅裹着晨露的清新,带着烟火的温暖,更承载着昭通人代代相传的匠心与古法。这碗红酱,是大自然对乌蒙山的慷慨馈赠,是烟火人间淬炼的深情,它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每一位在外奋斗的昭通人: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有一碗麻辣醇厚的酱香,在等待游子归来,拌进饭里,暖进心里。
您的记忆里,是否也有这样一碗带着烟火气的美味?
作者:戚倩 李海燕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