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盐津:“五户联治”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025-10-27 18: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盐津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五户联治”微网格管理模式为抓手,在牛寨乡龙茶村与水田新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团结社区等地开展了生动实践。该模式以网格为基础、群众为根本、党组织为核心,将治理单元最小化,编织起精细治理之网,实现“人、事、地、物、情”五要素精准管理。

俯瞰盐津县龙茶村。

龙茶村——

(通讯员 黄成元 邱 琴 李昌忠 文/图)深秋的清晨,盐津县牛寨乡龙茶村薄雾氤氲。村民张大爷发现邻居家门前的柴垛有倾倒风险,他没有迟疑,径直走向不远处挂着“五户长”门牌的李家。片刻后,五户长便带着工具前来加固柴垛。这一微小而迅速的响应,正是龙茶村“五户联治”机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神经末梢”作用——治理单元最小化,回应关切最大化。

曾经,龙茶村也面临基层治理响应迟缓的困境。而今,“五户联治”以网格为基础、群众为根本、党组织为核心,织就了一张精细治理网。微网格虽小,却承载起“人、事、地、物、情”五类要素的精准管理。龙茶村还创新推行“五提五知”工作法:提房知户、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一位村干部感慨道:“过去敲门心茫然,如今户户在心间。”

“五提五知”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与“红黄绿”风险预警机制紧密结合。通过线上分类监测与线下分类走访相结合,确保五户长对网格内的村民情况了如指掌。独居的李大娘被标记为“红色”重点关注对象,五户长坚持每日上门探望;谁家孩子上学遇到困难,谁家发生矛盾纠纷,细微动向尽在网格视野之内。

五户长既是网格中的“活地图”,也是服务群众的“多面手”。他们从党员、乡贤、退伍军人等群体中择优选出,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基层肌理。无论是调解矛盾、讲解政策,还是帮扶老弱、收集诉求、联络感情——“五提五知”工作法将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靠前”。

村民王二喜感慨道:“过去愁事没处讲,如今五户长常来家里坐坐,啥事都可以跟他摆一摆!”小小的五户长却发挥着“五员”的重要作用: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群众服务员、矛盾调解员、法律讲解员。如今,村里24名学生的学业情况有人持续关注,全村劳动力就业率提升至88%,脱贫劳动力就业率达100%,网格服务的温度,正悄然融化着生活中的坚冰。

龙茶村三牛文化广场。

“五户联治”的生命力,源于它有效撬动了共建共治的基层力量。联户干部积极推动“三联系”活动,促使基层党建与治理网格实现“双网融合”。在党员与五户长的带动下,妇女、老人等群体纷纷参与到茶叶、肉牛等特色产业中。截至目前,龙茶村肉牛存栏达2230头,茶园面积达1.2万亩,产业增值的收益正持续惠及更多农户家庭。

在“议事长廊”下,村民围绕环境整治展开热烈讨论;“道德评议会”上,破除陈规陋习被纳入集体评议;288户家庭将家风家训刻上门楣,成为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村民议事厅、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这些平台共同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从理念转化为全村596户2613人的行动自觉。

为确保机制长效运行,龙茶村以积分制为抓手,将防灾应急、普法宣传、环境卫生等纳入“五户联治”考评体系,让五户长的服务有标准、付出有回应。通过“一周一巡访、半月一研判、一月一例会”的制度闭环,构建起“乡党委—村‘两委’—网格员—五户长”的四级联治格局。

从张大爷求助到五户长迅速响应,从一家难题到众人帮扶,龙茶村“五户联治”的实践生动印证:基层善治,不在于高瞻远瞩,而在于近处生温。当治理的根系深深扎根于“五户”这样的微小单元,神经末梢的每一次跃动,终将汇聚成山乡强有力的心跳——那些被倾听的诉求、被化解的烦忧、被点燃的希望,正以最质朴的方式,重新定义乡村的发展与未来。

团结社区——

(通讯员 张拯平 艾 欣 文/图在盐津县水田新区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道路干净整洁。老人们坐在广场上聊天,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戏,温暖的阳光洒满整个社区,一幅安居乐业的温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为昭通市9个万人级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水田新区团结社区承载着1245户5864名搬迁群众的新生活梦想。然而,团结社区也曾面临人员结构复杂、特殊群体集中、治理基础薄弱等现实挑战。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盐津县以“五户联治”微网格管理模式破题,将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每一栋楼宇、每一户家庭,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走进团结社区B2栋,楼栋长陈恒春正轻敲65岁的搬迁居民吴富珍的家门,手中拿着一份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单。“阿姨,最近骗子套路多,陌生电话别轻信,不明链接不要点……”她一边耐心讲解,一边不忘叮嘱用火用电安全。像这样“敲门送服务”的场景,在团结社区已成为常态。

团结社区共划分出214个“五户联治”微网格,配备了16名网格长和214名网格员,服务覆盖所有楼栋单元。每个楼层由一名网格员负责,每周两次通过微信群上报居民动态,对突发问题做到即时响应、快速处置。从政策宣传到安全隐患排查,从调解邻里矛盾到关怀特殊群体,网格员们真正成为了居民身边的“贴心人”。

“楼栋长和片区长经常来看我,提醒我们保持卫生、安全用电,烧炭取暖要开窗通风……”提及社区工作人员,吴富珍言语中满是感激,“无论大事小事,他们都特别上心,平常也很关心我们!”

在团结社区,像陈恒春这样的网格长,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她也是从乡镇搬迁来的居民,自2022年起担任楼栋长。“正因为了解大家的需求,我才更愿意多跑几趟、多问几句。”她说,“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向老人宣传安全知识,关心孩子上学情况,劝导不要高空抛物,并提醒居民若遇到邻里纠纷应及时调解,力求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问题化解在楼栋之内。”

“五户联治”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还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214名网格员中,不少是低保户、公益性岗位人员和热心群众。他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

“我们坚持每天下午上门看望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确保特殊群体有人关心、重点人员有人管理、矛盾纠纷有人调解、就业动态有人跟踪。”团结社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胡宗丽说,依托“五户联治”机制,社区已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此外,社区还开办了“幸福餐厅”,为高龄、独居和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低价营养餐,切实解决他们“做饭难、吃饭愁”的问题。

团结社区工作人员正在登记群众诉求。

网格虽小,承载的却是千家万户的冷暖;联治力量虽然薄弱,撬动的却是基层治理的大格局。在团结社区,“五户联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天发生在楼道里、家门口的温暖实践。它用最朴素的方式,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把安全防线筑在最前沿,更把“家”的归属感,一点一滴地融入搬迁群众心里。

从“搬得出”到“稳得住”,从“能住下”到“过得好”,团结社区正用微网格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盐津答卷”。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