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大型融媒报道丨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阳光家园

 2025-10-27 18:07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

巍峨绵延的大洪山南麓,有一个美丽的小镇——湖北省京山市三阳镇。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河流、湖泊、稻田交织,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历来是鸟类南北、东西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衍育雏地。

进入21世纪,在“生态京山”战略的感召下,三阳镇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以观鸟为载体的乡村环境保护活动,极大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产业升级。

如今,三阳观鸟已从山区走向京山、推广到全国,“中国观鸟之乡”成为京山的一张亮丽城市名片。

观鸟圣地刘畈水库鸟瞰图(资料图)。

“观鸟天堂”声名远播

三阳镇地处京山市西北端,与随州接壤。这里四季分明,群山环绕,树木葱翠,河流众多。

“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有山有水,南来北往的鸟儿都爱到这里栖息、繁育。村域内有记录的鸟类近200种,珍稀鸟类有中华秋沙鸭、寿带、鸳鸯、蓝喉蜂虎、白冠长尾雉等。数量最多的要数白鹭了,高峰期有成千上万只,漫山遍野都是。”说起三阳的鸟类,三阳镇三阳村村干部马荣华如数家珍。

三阳观鸟活动历史悠久。2005年,三阳籍深圳企业家詹从旭等发起以观鸟为载体的乡村环保活动。活动以组织小学生观鸟爱鸟护鸟为切入点,启动了“寸草心乡村环保教育计划”,观鸟活动迅速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并从三阳镇推广至京山全市。

自2007年起,三阳及周边地区逐步规划建设了白鹭坡、响塘湾、张关等7处观鸟基地,开辟了9条特色观鸟线路。这些基地和线路覆盖了不同环境和鸟种,配备了观鸟台等设施,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了专业化、多样化的体验场所,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2008年,三阳镇举办首届观鸟节暨湖北省第四届野生鸟类观鸟摄鸟大赛,提高了观鸟活动的社会知名度。此后每年三阳都会举办观鸟、摄鸟大赛,观鸟节的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2013年,京山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授牌“中国观鸟之乡”。

2016年,三阳镇举办了亚洲赏鸟博览会,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国内79个环保组织机构的爱鸟人士以及各级媒体记者1000多人云集京山。“中国三阳,观鸟天堂”,从此声名远播。

今年6月14日,中国(京山)第十五届野生鸟类观鸟摄鸟大赛2号路线由三阳镇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大学生共赴这场盛大的观鸟之约,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鸟社团、环保人士、游客和媒体参与。

爱鸟护鸟家喻户晓

到京山三阳观鸟,鸟友们以一睹寿带芳容、拍到寿带为幸。

寿带又称绶带、白带子,属夏季候鸟。雄性寿带尾部有两根比自己身体长3—5倍的尾羽,像一条长长的绶带,飞动时尾羽飘逸,姿型优美,被誉为“林中仙子”。

“寿带鸟逐水而居,喜欢在枫杨(柳树)上栖息,筑巢繁育后代。为保护它们的栖息地,镇政府在三阳村肖家河段设立寿带自然保护区,禁止在保护区内砍伐树木、放牧、狩猎、毁巢等。”京山观鸟协会会员谢爱斌说。 

经过多年保护,肖家河沿岸已培育出茂密的枫杨林,成为寿带等鸟类的理想家园。

“每年5月到7月,寿带都会来。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等雏鸟长大就会飞走。寿带飞起来特别好看,它们下河洗澡时是拍鸟人最喜欢抢的镜头。”说起寿带鸟的习性,三阳村十组村民刘传德了如指掌。

“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爱鸟护鸟的环保意识最先在校园里生根发芽。2005年,三阳镇小学成立了湖北省第一支小学生观鸟队,配备望远镜、图鉴等设备,建设鸟类科普馆和图书馆,开发《观鸟》校本教材(后升级为湖北省中小学地方乡土教材《观鸟》),将观鸟课程纳入教学体系。通过“观鸟—爱鸟—爱生命—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的教育链,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长期的观鸟护鸟实践,学生们不仅认识了上百种鸟类,掌握了观鸟技能,更在实践中培养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素养。

观鸟活动不仅局限于校园,更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2009年,三阳镇成立了由村民组成的护鸟队,走村入户宣传环保,制止捕鸟、毁林等行为,曾经的捕鸟人也转变为护鸟骨干。

作为护鸟队的一员,三阳镇岔河集村村民孙修权总向人们述说保护鸟儿的好处:“白鹭在这里‘定居’已经有30多年,白鹭一来,田里的害虫没了,农药钱也省了。”

公安、林业部门严格执法,形成了“学生观鸟队+农民护鸟队+政府部门+环保组织”四位一体的爱鸟护鸟机制与网络,设立数百个保护宣传标牌,让“不打鸟、不吃鸟、不买卖野生鸟类”成为共识习惯。

多年来,三阳的大人小孩与大自然的精灵进行着亲密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观鸟爱好者在拍摄林中的鸟(资料图)。

“观鸟经济”方兴未艾

20余年来,观鸟爱鸟活动的持续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森林覆盖率得到保持,水源和土壤得到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近年来,三阳镇通过建立生态缓冲区、限制农药施用、建设“候鸟食堂”等举措,构建起“鸟-林-水”共生体系,被纳入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借助良好生态,三阳镇全域做好“山水文章”。

培育有机稻米、生态油茶等低碳农产品,实现“零化学污染”种植。屈山村村民韩明在十堰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后,回乡种植袋料香菇5万袋,示范带动全村300户种植香菇200万余袋,全镇年培育袋料香菇600万袋。普济寺村种植大户陈令发种植油茶200多亩,全镇油茶种植面积4.5万亩,挂果面积1.8万亩,年产油茶果8000吨。乡村能人马延国依托三阳油茶产业开办油茶加工厂,延长油茶产业链条,年加工高品质、高附加值茶油5万公斤。世云粮油购销有限公司陈鑫通过直播带货销售三阳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助力公司产销两旺。

“观鸟之乡”的品牌效应,还带动了三阳镇旅游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每年吸引了大量观鸟爱好者、摄影师和普通游客前来,促进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鹭乡民宿”集群、农家乐饭庄等第三产业应运而生,村民年增收结构中,“旅游饭”占比达40%。

三阳村四组村民谢经国、彭翠蓉夫妇是乡村大厨,在村里开办了一家乡村地道菜馆,专门为四面八方前来观鸟的游客服务。他家还种植了6亩生态草莓,供前来观鸟拍鸟的游客游玩时采摘。

2025年赏鸟周暨野生鸟类观鸟摄鸟大赛期间,前来三阳及周边旅游的游客达10万人次,盛况空前。

随着“观鸟之乡”生态名片越擦越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的实践。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  记者 马大军 李凯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