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大型融媒报道丨大洪山下的“美学经济”

 2025-10-27 18:04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

南庄村,湖北省钟祥市客店镇的一个小山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2015年底,南庄村以“美学经济”为抓手,村“两委”班子与村民一起为建设美丽乡村出谋划策,村中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资源日渐延伸发展为乡村民宿、乡野美食、旅游创意等振兴支点。

几年间,村中老屋变成了民宿、茶吧,空地上建起娱乐设施、田里建起了采摘园。

如今,在南庄村,慢文化与快节奏碰撞,老房子与新设施相融合,旅游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美”,让南庄村新生。

薄雾中的对节人家生态园。

“逼”出来的“美学经济”

深秋,随着太阳升起,大洪山下的薄雾才渐渐散去。

71岁的陈家万拿着桶打了一桶泉水,走向不远处的对节白蜡。浇完水,他查看了对节白蜡输液的情况,说:“这老树发了新枝,林业专家过来给树补了点营养,你看挂着的就是营养针。”

陈家万是南庄村人,也是这棵有着1800年树龄的对节白蜡的护树员。在南庄村,这样的管护员还有6名,他们每人负责一棵树龄1000年以上的对节白蜡。

“这树可是村里的宝,没它们我们村也不会有现在的光景。”南庄村党支部书记谢榕感叹道。

南庄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0%,7棵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的对节白蜡,如北斗七星般汇集在村庄之中;还有一汪清泉——珍珠泉在村中央缓缓流淌;离村庄不远的山岭上是青石垒就的猴王寨……

好资源没合理利用,2014年南庄村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无他,穷!当时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316元。“背篓去篮子来,有女不嫁南庄台”是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与穷相伴的,是环境的脏、乱、差。

穷则思变。“当时村里老书记想把自然资源利用起来,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山乡美景。”谢榕说,资金少,就从最简单的“房前屋后收干净,各类杂物码整齐”做起。

村“两委”组织村干部、村民清垃圾、码杂物,将废弃的瓦片砌成精致的围墙、花坛,收集来淘汰的石墩、石磨盘摆在柳树下……原先的荒坡成了村民休闲好去处。

2015年,南庄村确定在一组、二组建设“对节人家生态园”。村里发动村民用自采的板石铺设了1500余米观光走道,修建了20块导向牌、2座游客休息亭、30余处坐凳、6个标准化公厕等。利用地形落差,将1公里外的珍珠泉泉水引入生态园,泉水经过的地方,用石头砌成两处溪水飞溅的瀑布。园区内原有的4个烂泥坑,改造成了福、禄、寿、喜四口荷香四溢的水塘。

“村里美了,来的人就多了。”谢榕说,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也坚定了他们建设乡村的信心。

村民们在对节白蜡树下表演。

“改”出来的美丽乡村

一早,村民舒光全去地里挖红薯藤,打算给猪加餐。

“现在天冷了,游客相对少一点,所以不用一大早就去扫落叶。”对节人家生态园修建后,舒光全被聘为固定保洁员,负责一组、二组核心区域的清洁。

以前村里只有他一个保洁员,游客增多后,人手紧张起来。

“当时村里打造了小景点,有了点小名气,但村民自认为家里还不美。”谢榕说,村民就怕游客进院子。

彼时,院门禾场里食用菌菇棚横七竖八,猪圈、厕所、杂物间依主房而建,臭气不时冒出,与村景颇显违和。

2018年,村里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统一设计了零动力厕所,每个组设立垃圾分类箱,全村配3名专职保洁员,健全保洁体系,并通过每月环境评比等激励机制,保障村庄整洁常态化。

每月一次的湾组会上,“怎么更美”成了讨论的重点。

“家里面搞好了,就是屋外的墙还是灰扑扑的,不清爽。”老党员舒光山的发言引起了共鸣。

一番讨论下来,大家决定对民居进行立面改造。村民们撸起袖子一起干:灰墙土瓦变成了白墙碧瓦,屋顶加砌屋脊线,更换仿古门窗,围墙上加盖翘角门楼,门前因地制宜添置花坛小景……经过几个月的改造,掩映在绿荫丛中的一座座田园风情农家小院呈现在游人眼前。

随着旅游线路拉长,365米的对节文化长廊(听泉廊)建了起来,客店的“十慢”、神话、史话、漫话故事一一展示;农耕文化体验园让青年一代和城里人体验庄稼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儿童游乐园”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共享菜园、五彩迷宫、露营地给了游客多样的选择。

“泉映鸳鸯树”“月照贞心亭”“荷塘夜色”“七夕夜话”等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点也让游客流连忘返。

山峦叠起、碧波撩人,南庄村的美深入人心。“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块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建”出来的产业集群

入秋后,二组村民黎红丹往山上跑得更勤了:葛粉、阴米、熏肉、云雾茶、野菊花、蒲公英……只要是山里产的她都要。

“等客店镇温泉开放了,游客会更多,山货可是很俏的。”黎红丹边整理农家乐的货架边说。

以前黎红丹在外务工,自从对节人家生态园开建,她就动了回家发展的心思。当时客店镇为了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对达标者给予2万元补贴。

回家、建新屋、修菜地……有南庄特色的农家乐就开了起来。“都是山里的特色菜,游客都很喜欢,旺季要提前两三天预约呢!”黎红丹说,旺季一天就能收入3000多元。

乡村旅游热了,游客多了,对节人家生态园附近的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开客栈和农家乐的也多了。舒宝林一家不仅开农家乐,儿子和媳妇还直播带货,一年收入30多万元;陈家万发展葛粉深加工、开农家乐每年的收入也在20万元左右……

南庄村还把“美”从村落拓展到田野,拉长美的链条,吸引了不少产业落户。

一年四季,钟祥市瓜蒌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崇理都很忙碌,230亩的瓜蒌是南庄村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在南庄村投资,就是看上了村里的投资环境。”陈维国说,他流转土地70亩种植优质葡萄,帮助村里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南庄村人均不足2亩田,种水稻、小麦经济效益有限,也吸引不了游客。”谢榕说,村里在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上下足了功夫。

山泉水种植瓜果最好。70亩的葡萄园、30亩的果蔬园种了起来;

山里气候适合种药材。10亩铁皮石斛中药材基地,200亩葛根、15亩芍药花种植基地建了起来。

现在,南庄村有6个合作社,流转了村里2/3的耕地,产业链条年收益超过500万元。

“乡村美了,才有流量,才能让人们看到这个山里的小村庄,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谢榕说,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35万元,户均增收超6000元。

多么让人欣喜的数据!这一刻,“美学经济”在这个山村得到了诠释。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  记者 彭文洁 杨义杰 安帮友 文/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