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一老一小丨扎根苗乡四十载 银发生辉映初心——记盐津县银发干部熊洪贵的为民故事

 2025-10-12 10:3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我是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的事情,我更应该关心和重视。”年近七旬的熊洪贵一句质朴而深情的话语,道出了这位苗族干部扎根基层40余年的使命与担当。从边防战士到苗乡发展的领路人,再到白发苍苍的调解员,他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盐津县的村寨之间。熊洪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初心”二字写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

扎根苗乡

从宣讲政策到实干兴村

1974年,18岁的熊洪贵怀揣报国之志踏上西行的军列,在世界屋脊守护边疆。退役还乡后,他立即投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白天踩泥路查穷根,晚上点油灯讲政策”成为他的工作常态。面对群众观念滞后的状况,他用“种苞谷不如搞特色”的朴实道理耐心劝导;目睹村寨环境脏乱差,他便带领群众清垃圾、修沟渠;针对发展瓶颈,他深入田间地头,寻找“靠山吃山”的新路径。

在文化传承领域,他是不遗余力的“摆渡人”。2001年,他组织50余名乡亲成立民族团结宣讲团,走遍全县宣讲政策;2005年,他牵头举办首届苗族花山节,吸引两万余人参与,盛况空前;2009年,他推动成立盐津苗学会,并成功举办云贵川三省苗族发展论坛,让这座西南小城首次迎来300多位专家学者。

在助力群众增收方面,他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自1998年起,他便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推进扶贫项目。2011年,柿子镇岔河村麻地村民小组的40余户特困群众喜迁新居。村民感慨道:“终于住上了不漏雨的房子,多亏熊洪贵争取的搬迁资金。”而他只是摆摆手说:“这是国家政策好,我就是跑跑腿。”此后,他又带领大坪村村民开垦500多亩荒山发展经济林木,为群众打造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银发再生辉

调解帮扶暖民心

2016年,熊洪贵正式退休。大伙都说:“老熊该享清福了。”可他转身又奔赴新的“战场”——在脱贫攻坚的硬仗里,多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身影。

熊洪贵多次联系市、县相关部门,为改善交通、人畜饮水和住房条件争取项目资金。他自掏腰包上万元,支持黎山村、柿子村建设活动场所,资助花苞村进行公路改造;他还时常资助困难学生和困难户,将温暖送到最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此外,他还是化解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水田新区征地拆迁时,面对苗族同胞的疑虑,他揣着政策手册登门走访,用苗语拉家常、讲政策:“拆旧房、住新房,娃娃上学更方便,这是为子孙谋福啊!”朴实的话语如暖流般消融了隔阂。他用专业和耐心,成功化解多起棘手矛盾,让和谐之花开遍苗乡村寨。

从水田新区安置点到兴隆集镇街头,从庙坝镇高坎村的陡坡到盐井镇黎山村的山腰,盐津的崇山峻岭间处处都有他的足迹。座谈会上,他宣讲“民族团结才能过上好日子”;走访入户时,他关切“过冬物资够不够”。这些殷切叮嘱,最终都化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如今,熊洪贵已是盐津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是苗族同胞心中的榜样。县党代表、人大代表、苗学会顾问……每一个身份背后,承载的都是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年近古稀的他脚步未停,田埂上的身影、火塘边的话语、调解时的耐心,仍在续写着“退而不休”的为民故事。


通讯员:彭啟美 何双艳 赵婉廷

一审:孔 竣  一校:彭啟美  二审:童博谣
二校:龙 萍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孔 竣  一校:彭啟美  二审:童博谣
二校:龙 萍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盐津 一老一小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