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新时代“昭通印象”风尚人物⑰|他带领乡亲闯出一条产业致富路

 2025-09-11 12: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丁琪是乡亲们信赖的“致富带头人”。他带领当地的各族群众,将昔日的贫困山区,变成了产业兴旺、民族团结、生活幸福的和谐家园,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初心如磐:不让任何一个群众掉队

“不能让乡亲们再穷下去!”这句朴素而滚烫的誓言,深植于丁琪的血脉之中。1969年出生的他,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左邻右舍、回汉乡亲之间那份无私的情谊温暖了他的童年。

1990年,年仅20岁的丁琪筹集100元资金,开启了创业之路。他摆过路边摊、贩过牛羊,在摸爬滚打中逐渐掌握市场规律,成为村里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1992年,丁琪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里程碑。2010年,怀揣着“带领各族乡亲一起富”的坚定信念,他牵头成立了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性地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决心闯出一条让各民族兄弟共同受益的产业致富路。

1160户回、汉、彝等多个民族的农户跟着丁琪发展养殖产业,共同奏响了增收致富、民族团结的新乐章。新民村的汉族村民范天均因一场意外导致右上肢高位截肢,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生活的重担几乎将他压垮。2013年,丁琪了解到他的困境,主动伸出援手。丁琪不仅自掏腰包为他购置了3头优质牛犊,还邀请他加入合作社。在丁琪持续不断的技术指导、防疫支持和稳定的保底收购保障下,范天均重燃生活希望,全身心投入养殖产业。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陷入绝境的汉子,硬是凭着坚韧和勤劳,将牛养殖规模发展到100多头,累计收入超过70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携手共富:产业链上绽放团结花

丁琪深知,要让各族群众真正实现长效富裕,共享发展成果,仅靠单一的黄牛养殖远远不够,必须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属于大家共同的“金字招牌”。他格外重视品牌建设,注册了“琦鑫”商标,并建立了一套从牧场到餐桌的标准化生产加工流程,确保源头可溯、品质可控,让各族社员辛苦养的牛,能卖出最好的价格。

2018年,“琦鑫牛肉”迎来品牌发展的高光时刻——成功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并荣膺“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标志着其品质达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为各族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品牌溢价。公司还成功培育出拥有均匀、丰富大理石花纹(雪花)的高品质牛肉——“琦鑫雪花牛肉”。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通过了ISO和HACCP体系认证,更因其卓越的肉质和风味,成为公司进军高端市场的“王牌”,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的高端商超、星级酒店及精品餐厅,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大关。

从“共养一头牛”到“共铸一块金字招牌”,丁琪引领各族群众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中,共享科技进步与品牌增值的丰硕成果。

同心同向:小小肉串串起幸福新生活

丁琪敏锐地捕捉到昭通小肉串在夜市经济中爆发的巨大潜力。2023年,在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他郑重提交了《关于全力推动昭通小肉串产业发展的建议》,呼吁将其作为富民兴边、促进就业的特色产业来打造。

丁琪迅速行动,在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建起了标准化的小肉串加工厂。加工厂优先吸纳当地各族群众就业,特别是为留守妇女、部分年龄偏大或技能单一的劳动力提供了在家门口增收的机会。丁琪积极鼓励合作社养殖户为加工厂稳定供应优质牛肉原料,形成了“养、加、销”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很快,小肉串产业就带动了周边2000多户回、汉、彝等多个民族农户参与其中,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如今,漫步在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和谐画卷:标准化牛舍里膘肥体壮的黄牛悠然自得;现代化的小肉串加工厂内,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员工们默契配合、忙中有序;新修的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校园里回荡着各族孩子的朗朗书声;茶余饭后,乡亲围坐在一起,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未来的计划,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记者:刘静涛 通讯员:杨华奇 文/图

一审:刘静涛  一校:杨华奇  二审:张 帆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杨华奇  二审:张 帆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要闻 昭通印象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