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06 12:03秋日暖阳下,走进盐津县盐井镇芭蕉村,连片的蔬菜青翠欲滴,林间的乌骨鸡成群结队,村民们在地头、基地和工地间忙个不停,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
近年来,芭蕉村紧紧围绕“产业兴、百姓富”目标,把支农助农落到实处,通过做强特色产业、实施以工代赈、开展技能培训等多元路径,有效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增收,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振兴路。
“以前种玉米靠天吃饭,收入没保障。现在跟着村集体种蔬菜,有技术员指导,合作社还保底收购,心里踏实多了!”正在菜地里采摘青椒的村民张宗会高兴地说。
面对土地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芭蕉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深入调研,结合气候、土壤特点,决定种植错季蔬菜。通过引进优质黄瓜、南瓜、线椒和玉米等品种,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村集体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服务,并由合作社以保底价收购,彻底消除了村民“种什么、怎么种、卖到哪里”的顾虑。村集体还优先雇用本地劳动力参与种植、采收、分拣等环节,目前已有40余户村民投身蔬菜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超过6000元。曾经的闲置土地,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200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得多!”正在村内道路施工现场忙碌的村民王林彬说道。这是芭蕉村推进以工代赈项目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村内依托乡村建设行动,成功申报道路硬化、基础设施改造等以工代赈项目,始终坚持“项目建在哪里,岗位设在哪里,劳动力用在哪里”,优先安排脱贫户、监测对象和低收入村民参与施工。项目推进中不仅提供务工岗位,还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砌筑、抹灰、管道安装等实用技能,为日后就业创业赋能。目前,该村已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0余万元,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真正让工程项目变身“就业课堂”和“增收平台”。
在芭蕉村乌骨鸡生态养殖基地,标准化鸡舍整齐排列,乌骨鸡三五成群啄食嬉戏。“我们村的乌骨鸡是生态散养的,肉质好、营养高,线上线下都热销!”基地负责人龙腾信心满满地介绍。
立足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芭蕉村积极培育乌骨鸡特色养殖业,免费向村民发放鸡苗,定期邀请畜牧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涵盖育雏、疫病防治、饲料配比等各个环节,通过手把手教学帮助村民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将乌骨鸡和蛋制品销往周边城市,逐步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针对经验不足的农户,村里还开办“技术夜校”,由养殖能手传授经验,并发放易懂易学的技术手册。目前,全村乌骨鸡存栏量达5000余只,年出栏2万余只,带动40多户村民发展养殖业,户均年增收超6000元。免费培训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新手”变成“能手”,特色养殖正成为芭蕉村增收的新亮点。
从蔬菜大棚到施工工地,从养殖基地到技能课堂,芭蕉村把一项项支农助农举措落实在乡村振兴一线,用实实在在的产业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通讯员:唐万洪 周申峨 曾婧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