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30 09:34从“小家庭”到“大家风”,顾旭昌把“最美家庭”当成宣传阵地,带领家庭成员主动成为文明新风尚的先行者、传播者,争做家庭文明的示范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法治文明的践行者、民族团结进步的推动者。
50岁的顾旭昌,现任鲁甸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火德红镇银厂村驻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五世同堂百口之家的大家庭,先后荣获鲁甸县、昭通市、云南省和全国“最美家庭”称号,2022年中央宣传部和全国妇联联合表彰的“最美家庭”,2025年5月被评选为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从家庭文明建设到乡村振兴实践,顾旭昌以家风建设为支点,让“小家”文明辐射“大家”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百口之家的文明密码:16载坚守传承家风
鲁甸县茨院回族乡葫芦口村有个5代同堂由28个小家庭112人组成的大家庭,这是一个奋勇争先、团结和谐、尊老敬老的文明和谐大家庭。
顾旭昌是家中的第二代,2009年顾旭昌的侄子在昆明打工时,把他们的企业文化带到了家庭里,提出了举办家庭年会的倡议。在顾旭昌的大力推动和引领下,这个大家庭开启了首届春节家庭年会。以“聊亲情、聊工作、聊生活”为主题的家庭年会从那一年起,后来每年春节初二准时举行,至今已坚持了16年。每年正月初二的聚会上,表彰环节成为备受期待的重头戏,截至目前,已评选家庭优秀工作者、道德模范、勤劳模范、好儿媳、好女婿等26人。在众多优秀家人的示范引领下,大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团结和谐、奋勇争先,爱党爱国爱家的理念根植在大家的内心深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在大家庭中落地生根。
优良家风传承:5代人的教育接力
走进顾家重建后的小院,孩子们正在开展读书活动,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格外醒目。这份对知识的执着,源自退休教师顾父38年的坚持。“小时候,父亲就带我们读《三字经》《百家姓》,退休后还在黑板上教孙辈识字。”顾旭昌说。如今,这个传统已升级为“假期训练营”。顾旭昌把老家的土瓦房改建成教育基地,开设暑期训练营、建立陈列室、农耕文化馆和农家书屋。连续4年开设暑期训练营,组织家庭成员义务教授大家庭的10多个孩子课外知识,不仅带领练习传统武术,还组织学习经典故事、古典诗词、生活常识等,顾旭昌身体力行,带领学习《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讲家风家教,结合经典讲述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家人的事迹,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传承好家风。就这样,顾旭昌将顾父重视家庭教育传统延续下来。
顾旭昌还带动家庭成员捐款8万余元设立了教育基金,目前已奖励了18名大学生。
小院里的文明矩阵:300件老物件串起文化脉络
令人称道的是顾旭昌构建的“文明生态圈”:他在家里开设了一间陈列室,展示有价值的老物件,悬挂家训,设荣誉墙悬挂优秀家人照片。陈列室如今成了孩子们的“历史课本”,成了大家庭的家庭教育基地。他还整合家人的闲置老宅和地块,建成了农耕文化馆,展品300多件,把菜地升级改造成花园式菜地,作为青少年农事活动体验基地。2023年,在昭通市委宣传部的关心和支持下,顾家还建起了对开放的“农家书屋”,藏书2000余册。新建的农耕文化馆和“农家书屋”,如今成了邻里共享的文化空间。
顾旭昌家庭先后成为昭通市妇联家庭文明建设示范基地、鲁甸县家庭教育创新示范基地、鲁甸县家风家教示范基地、鲁甸县乡村阅读示范点、鲁甸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2022年5月以来,顾旭昌累计接待各级参观学习3000余人次,大家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良好家风建设的家风故事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众多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近百次。受各级组织和部门的邀请,顾旭昌参加县内外家风宣讲活动10余场。
驻村第一书记的文明实验:家风教育引导银厂村蝶变
2023年7月,顾旭昌被选派至离鲁甸县城60多公里远的银厂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离开工作30年的县城,带着家庭治理的“成功密钥”,顾旭昌走进了火德红镇银厂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将“家风建设”升级为“乡村治理方案”,在银厂村累计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讲40多场,受众3000余人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驻村第一书记,顾旭昌把村委会当家,把银厂村当成第二故乡,他把全国最美家庭的优良家风传遍银厂村,弘扬传承最美家庭的感人事迹。
在驻村的时间里,顾旭昌策划指导村里开展“好婆婆”和“好儿媳”评选活动,公开表彰10位“好婆婆”和10位“好儿媳”;组织开展银厂村“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评选出11位“致富带头人”;成立了银厂爱心基金会,募集善款3万余元;指导成立银厂村红白理事会,制定《银厂村红白事村规民约》,倡导大家红事节俭办,白事简单办,无事酒不办;顾旭昌策划举办了银厂村首届“村晚”,并担任主持人,除了表演文艺节目外,他还在“村晚”中融入家风家教和红白事村规民约宣讲、党史知识抢答等内容,并为9名考入大学的新生,每人发放奖学金1000元。
记者:彭晓雨 通讯员:顾旭昌 文/图
片头片尾合成:邬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