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威信三桃乡:严格落实“1262”预警叫应30户101人成功避险

 2025-08-28 15: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他们刚把我们转移出去,山就塌了,房子全部被掩埋了,幸亏他们来得早,如果迟一点,我们就太危险了。”回忆起此前的惊险一幕,昭通市威信县三桃乡斑竹村村民张承学仍心有余悸。

8月26日拍摄被掩埋的房屋

7月23日11时许,昭通市威信县三桃乡斑竹村蚂蝗村民小组与岩上村民小组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导致1户房屋坍塌、1户房屋严重受损。在灾害发生前,斑竹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严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发现险情并紧急组织30户101名群众安全转移,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8月20日,三桃乡斑竹村避险案例入选“2025年7月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早在汛期来临前,三桃乡党委便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严密防汛责任体系。斑竹村党总支以“党建+网格+防控”模式,推行“1+2+N”(1名村干部、2名网格员、N名在家党员)轮流值班制度,明确党员干部在值班值守中的核心职责。区别于被动等待,进入汛期后,三桃乡和斑竹村主动组织开展了多次防汛应急演练,模拟强降雨引发山洪、滑坡等险情,实战检验人员转移、安置保障等各个环节。通过演习,进一步强化了乡、村、组三级干部的应急协调能力,也让群众熟悉了避险信号、转移路线和安置场所,为真实险情下的快速有序撤离打下了坚实基础。

斑竹村党总支书记翟长勇介绍道:“我们斑竹村共有27个村民小组,地形复杂、居住分散,防汛压力一直不小。为了把责任真正落到每家每户,我们根据村民的实际居住距离,把全村科学划分为61个网格。每个网格都由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或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他们不仅要熟悉网格内每一户的家庭情况,还要在汛期承担起巡查、预警、组织转移等具体工作,真正实现防汛责任精准到户、到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响应,不落下一人。”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机制,为后续险情及时发现、人员快速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被转移群众在村委会集中避险。

7月22日20时,在接到强降雨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斑竹村党总支立即启动“1262”预警叫应机制和“1373”应急避险转移工作法。通过电话、微信群将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至每一户村民,还借助威信县应急广播平台及村应急广播IP话筒,多次播报预警与科普信息,让“有雨必防、有险必避”的理念深入人心。由16名党员干部组成的党员突击队,作为防汛“前哨”,连夜对全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区域展开24小时不间断严密监测。

7月23日9时,雨势持续加剧,党员突击队在监测巡查过程中发现蚂蝗村民小组、岩上村民小组部分地面出现一道宽约20厘米的裂缝,细石和沙土不断滑落,随时有山体滑坡风险。第一时间上报后,斑竹村党总支迅速将险情反馈至三桃乡党委,并拉响警报,急促的铜锣声在雨幕中传递着危险来临的信号。

地面出现宽约20厘米的裂缝,党员突击队敲锣提醒群众转移

鄢贵华是斑竹村蚂蟥村民小组小组长,也是党员突击队中的一员,负责该区域地质灾害监测点的日常巡查。他回忆道:“进入汛期以来,我每天都会去这个监测点查看情况。最开始裂缝只有5厘米,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23日早上,雨越下越大,我照常去巡查,发现裂缝已经扩大到20厘米,边缘不断有碎石和泥土往下掉。我心里一紧,知道情况非常危险,必须立刻上报。”鄢贵华一边在现场守着,防止不知情的村民靠近,一边紧急通过电话向上级汇报险情变化。

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立即进入“战时状态”,按照“包户到人”机制,挨家挨户拍门呼喊转移。此前防汛演习中反复演练的流程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干部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群众也心中有数、响应迅速。“走走走!快走!现在撤离还来得及!”“雨太大了,这里危险!”——“喊醒叫应”的催促声在村寨中此起彼伏,针对蚂蝗、岩上村民小组的紧急转移避险工作迅速铺开。

组织群众转移途中。

面对两位行动不便、起初不愿离开的老人,党员突击队耐心劝导、合力搀扶,将其安全护送至安置点;搜寻小组还在房屋旁树林里发现一名试图躲避转移的老人,经劝说后迅速将其带离危险区域。至7月23日11时许,30户101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而转移完成后不久,滑坡便发生。

在群众家中组织转移。

事后,那位起初不愿离开、最终被党员干部从树林中劝离的老人说:“真的多亏你们来了,一遍一遍喊我们走。我当时还存着侥幸心理,觉得没事,不想折腾。还好你们来得及时,坚持把我带出来。如果不转移,今天可能我的命就丢在这边了。”老人的话语道出了所有被转移群众的心声,也折射出基层党组织在关键时刻的担当与作为。

群众转移后,斑竹村党总支采用“投亲靠友+公房安置”的方式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对于有亲友可投靠的村民,协助对接安置事宜;无亲友投靠的家庭,则统一安置在村委活动室,确保大家“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

党员突击队在风险点监测巡逻。

7月23日下午,在村委活动室避险点,热水、热饭、床铺、被褥等物资及时到位。党员干部还组成工作组,到安置点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大家的焦虑情绪。同时,对投亲靠友的群众实行24小时跟踪回访,严令在险情未解除前禁止返家,全力筑牢“二次安全防线”。

与此同时,斑竹村党总支也丝毫没有放松安全警戒工作,安排了专人24小时值班值守,不仅在安置点轮流巡逻,也持续对滑坡区域及周边进行监测,严防发生次生灾害。他们用持续的坚守,换来了受灾群众的安心和踏实。

在这场与灾害的极速赛跑中,防汛“1262”机制和“1373”工作法发挥了关键作用,乡、村两级工作组和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转移人员迅速果断,共同筑牢了防灾减灾安全防线,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滑坡区域的排涝清淤、房屋修缮等工作正有序推进,斑竹村党总支也将持续加强隐患巡查,完善应急机制,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通讯员:徐红  文/图


一审:郭 倩  一校:徐 红  二审:聂学虎
二校:周 燕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郭 倩  一校:徐 红  二审:聂学虎
二校:周 燕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防汛减灾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