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27 13:32乌蒙山深处,盐津县的乡村图景正被“三大”富民产业悄然重塑。近年来,盐津县将乌骨鸡、肉牛、竹作为富民产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在连绵的青山间,一幅群众增收、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
“黑凤凰”飞出大山,啄开致富门
兴隆乡蒿芝村的山林间,养殖大户袁彬的手机屏幕准时亮起,一场热闹的林下直播就此开启。镜头里,成群的黑羽乌骨鸡扑腾着翅膀飞跃林间,在青翠的竹林与草丛间自在啄食。“大家快看这只‘战斗鸡’,天天在山里练肌肉,肉质绝对紧实!”袁彬笑着拿起一枚刚捡到的鸡蛋,轻轻敲开,橙红色的蛋黄饱满诱人,评论区立刻被“下单”“想买”的留言刷屏。
从最初的直播带货拓宽销路,到如今谋划打造乌骨鸡主题文旅综合体,袁彬的致富梦越做越大:“下一步,要让游客来体验林间捡蛋、趣味捉鸡,再尝尝药膳乌鸡汤,把山里的好味道传得更远。”他的憧憬,正是盐津乌骨鸡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县“一县一业”核心产业,盐津乌骨鸡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截至2024年末,全县乌骨鸡存栏量达138.5万只,年出栏量288万只,综合产值突破6.05亿元。产业的腾飞离不开全链条的精心打磨:在盐津县滇凤乌骨鸡种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优质血系得到严格保存;全县7个乡镇的脱温场年供应健康鸡苗700万羽;5000个生态鸡舍散布于林间,这里的黑羽乌鸡运动量是笼养鸡的8倍,肉质尤为出众。
云南禾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灵芝乌骨鸡等深加工产品,显著提升了产业附加值。目前,盐津乌骨鸡已在昆明、成都及长三角地区开设品牌门店400余家;县内建成的现代化工厂年可屠宰乌骨鸡1000万只,深加工自热乌鸡汤1600万罐,直接联结农户4260户,户均年增收4600元,更辐射带动2.3万余农户增收。在昆明的一家盐津乌骨鸡主题餐厅里,主厨正现场炖煮药膳乌鸡汤,浓郁的香气引得食客排起长队。“喝一口就知道,这是大山里的纯正味道!”一名食客赞叹道。
“牛路子”越走越宽,劲足家业旺
清晨的盐津县牛寨乡牛寨村石板溪,薄雾刚被阳光穿透,2020年建成的肉牛养殖示范场里便传来阵阵清脆的牛叫声。37岁的何沛海推开牛舍大门,抓起一把新鲜的青贮饲料撒进食槽,膘肥体壮的牛儿立刻蜂拥而上,欢快地咀嚼起来。他一边添料一边算起经济账:“在这儿务工每月工资6000元,加上合作社的分红,一年能挣8万多元,比在外打工强太多!”
这个占地15.5亩的现代化养殖基地,牛舍、青贮窖、粪污处理区等设施一应俱全,现存栏肉牛208头,其中能繁母牛120头。5年来,这里累计出栏肉牛500多头,产值突破760万元,更催生出“饲草种植—科学养殖—粪肥还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我们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走生态循环的路子,既保增收又护环境。”示范场负责人何沛山介绍道。
在示范场的带动下,曾经被村民当废物丢弃的玉米秸秆,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村民何沛友把自家100亩地改造成“青贮银行”,夏种玉米、冬种黑麦草,轮作模式让每亩地年收饲草6吨,去年仅卖饲草就收入11.6万元。“秸秆粉碎后卖给养牛场,价格比当柴火烧高10倍还不止!”他指着旁边堆成小山的青贮包,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示范场每年能消化周边饲草1200吨,带动18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而牛粪经过处理后变成有机肥,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用于果蔬种植,形成了“牛粪肥田—农田种饲草—饲草养牛”的生态闭环。这样的场景,正是盐津县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县有50头以上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258个,肉牛存栏量达6.3万头,年出栏量1.5万头,综合产值达7.5亿元,户均增收1.5万元。
山间公路上,运草车、送肥车、收牛车川流不息;手机直播带货、智能项圈监测牛群健康、电子耳标溯源成为“新农活”;“养好一头牛,兴旺一个家”的口号传遍村寨。盐津人正以“牛劲十足”的奋斗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解锁“共富密码”,在乌蒙山间谱写着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竹文章”点绿成金,青山变“银行”
层峦叠嶂间,百万亩竹海如碧玉般托起盐津的生态脊梁。山风拂过,修竹摇曳如万顷波涛,沙沙竹韵与泠泠水声相和,织就一幅动人的生态长卷。在兴隆乡大坪村500亩雷竹基地,村民杨兴芝的斗笠上洒满晨光,她弯腰采笋的动作十分娴熟,竹筐里的鲜笋很快堆成小山。“每天能采鲜笋200多斤,这一季的收入顶得上半年的收入。”杨兴芝直起身擦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坪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荒坡真正变成了“绿色银行”,带动188户群众实现户均年增收超万元。科技赋能让传统竹产业焕发新颜:在中和镇产业园区,云南百年传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鲜笋经过清洗、切割、调味等工序,变身即食笋、笋罐头等产品,竹香与机械轰鸣奇妙融合。这家于2022年9月投产的企业,年深加工鲜笋等农特产品5000吨,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产品远销成都、北京、广州等城市。
竹林深处,乡村振兴的图景还在不断延展:普洱镇正沟村的盘山公路如玉带缠绕山间,满载竹材的货车往来畅通;黄坪村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竹韵客栈”,竹筒饭混合腊肉的香气从厨房弥漫开来;非遗传承人周玉芳的工作室里,精美的竹编灯饰、竹雕摆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从2019年的48万亩到如今的102万亩,盐津的竹林“版图”持续扩展;从单一的竹编手工艺品到1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竹产业强势崛起;从“靠山吃山”的粗放模式到“养山富山”的可持续发展,盐津人民用智慧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产业融合促振兴,乡村绘新图
盐津的“三大”富民产业不仅各自蓬勃发展,还在相互促进中实现融合发展:林下养鸡,鸡粪肥沃土壤;竹叶、竹秆又能作为肉牛饲料,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逐步成型;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盐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鸡、牛、竹”三大富民产业,既充分考虑了盐津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也精准契合了市场需求和绿色发展方向。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牌打造,曾经的山间小特产,正成长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夕阳西下,乌骨鸡归林入舍,肉牛漫步回栏,竹海在暮色中渐归宁静。但这片土地上的活力不曾停息——电商平台上的订单不断增加,加工车间里的机器不停运转,农家院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在这里,每一只乌骨鸡、每一头肉牛、每一根竹子都承载着群众的致富希望,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产业理念碰撞,奏响乡村振兴的“最强音”。当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盐津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乌蒙山深处不断翻开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