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08-21 11:13近年来,新疆与各省区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紧密,除了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交流,还积极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在各省区市之间参观、学习等,进一步促进了新疆本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提升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8月以来,新疆与援疆省区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的走动愈发频繁,他们在非遗技艺的切磋等方面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互相学习 助力增收
“这是哈萨克族刺绣吗?怎么和原来我看到的哈萨克族刺绣不一样呢?可真漂亮啊!我很喜欢。”顾客张女士在参观了新源县别斯托别乡古力巴合提·斯马义汗展示的非遗作品后问道。
古力巴合提·斯马义汗回答:“这是我根据扬州刺绣平针技术改进后的哈萨克族刺绣,运针采用细丝线,这样色彩就更加细腻,让刺绣看上去就像一幅画。这种哈萨克族刺绣我们称之为毛头绣。”
2024年3月,古力巴合提的毛头绣法被评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7月她被评为该项目的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进一步交流学习,古力巴合提带着自己改良后的作品以及传统的哈萨克族刺绣作品,与来到新疆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展开交流。
省级非遗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陆俊俭说,由于两地文化、创作技能有很大区别,扬州刺绣运用丝线是将一根线进行多次劈线,最细用到一根丝线的1/256,这样绣起来有较大难度。“我们在保留哈萨克族刺绣特色的基础上适当改进,受到更多群众的欢迎。”陆俊俭说。
据了解,古力巴合提2021年前制作的刺绣作品,大多只有本地的哈萨克族群众购买。如今,她改进后的刺绣已经卖到了国外,年收入也较2021年翻了一番。另一位来自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碧仙·马汗则先后3次到湖北学习刺绣技艺,掌握了当地的特色技艺缠花手法,回来后对自己的刺绣作品进行整体提升,年收入也从2021年的3万元提升至2025年的5万多元。
目前,新疆有很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充分利用“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学习,积极对接交流,吸收其他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技艺手法,改进自身技艺,进一步实现增收。
保护传统 推进传承
2006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比拉力·图尔荪巴柯经常与援疆地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切磋,推进相关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发,进一步推动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
“制作桑皮纸非常费时,需要蒸煮、锤捣、晾干、水浸等工序,大概要半个月才能准备好造纸的浆水,通过漏网将浆水层的木浆碎屑摊成一层纸张。这就是一张桑皮纸的诞生过程。”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在近期和田市举办的非遗展示活动上对参观群众说。
比拉力经常利用研学或外出等机会,与其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沟通交流,进一步推广桑皮纸文化。来自山西高平的省级非遗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志宁和来自北京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传承人路德顺,恰巧和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在和田市相遇,三人进行了深入交谈。
在王志宁看来,比拉力的制作技艺很原始,也是最传统的桑皮纸制作手法,在技术提升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路德顺用墨汁试了一下比拉力制作的桑皮纸后说:“这种纸可以作为大篆、隶书用纸。作为国画、山水画创作用纸,在表现力方面也很有优势。一定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种纸还是很受欢迎的。”
切磋技艺 长期交流
近日,新疆、四川、湖南三地的木偶戏“碰”到一起,展开了一场技艺切磋。木偶戏分布在我国多个省份,各地木偶戏种类也有各自的优势,通过相互切磋进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大家在技艺方面的进步。
“哇,这个木偶会吐火,真是太惊奇了!”一位观众感叹道。这是来自克拉玛依市文化馆的演员肖合热提·帕孜拉洪在表演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木偶戏,他娴熟地控制木偶内的机关,完成4次吐火。“木偶有一米多高,重量有近10千克,可以表演川剧变脸,有绿脸、红脸、黑脸、白脸等,还可以吐火。”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肖合热提·帕孜拉洪说。
来自四川大木偶剧院的演员带来的大木偶是杖头木偶的一种,这个木偶近2米高,30岁的演员莫崧凭借腹部力量,架起木偶双手也能操作自如。“我们这个木偶可以表演水袖动作,木偶的袖子可以甩出16米,在空中旋转跳动。”演员陈建军说,通过这次交流大家互相加了微信,交换了手机号码,以后要让木偶戏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员杨慧娟带来的也是杖头木偶。她双手控制、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春归梦》,小花旦穿衣、脱衣的绝技体现了演员的操作技能,还彰显了演员的舞蹈功底。“真想不到,我们三家木偶戏‘碰’到一起,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建立长期交流。”杨慧娟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