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教育强市㊶丨李静: 用较劲的青春书写芒部中学新篇

 2025-08-05 10:2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我以后也想当老师,教一群可爱的学生,像李老师那样。”提及李静老师,高一年级的舒兰同学眼里闪着光,语气里是藏不住的敬佩。“李老师原本教地理,现在转教语文,超厉害。”采访时,她主动向记者分享李静的故事。

舒兰口中的李静是芒部中学高一年级主任、德育主任、政教处主任,同时还是高一(187)班、高二(166)班的班主任,并负责3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在芒部中学,提起李静,“年轻有为”是师生们常挂在嘴边的评价。但“有为”背后,藏着的是远超常人的付出,是14年如一日的清晨6时30分进教室,是深夜12时还亮着的办公室灯光,是从地理到语文的跨界深耕,更是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滚烫坚守。

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

一路艰辛一路歌。2011年,李静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面对众多学校抛来的橄榄枝,他选择了乌蒙山深处不起眼的芒部中学。李静是曲靖会泽人,好不容易才走出大山,毕业后却选择到镇雄任教,对此,大家都很不理解。

当时,芒部中学刚设立高中部,急需扩充教师队伍,可这所学校不仅交通不便、环境简陋、教学成绩落后,还正处在教育改革阶段,条件可谓艰苦。

当被问及选择到芒部中学任教的缘由时,他说:“我从农村走出大山,深知山区教育的不容易。”正是这份对山区教育的体察,让他最终坚定地来到了这里。

“当时学校条件非常简陋,高中部连主教学楼都没有。”回忆起刚到芒部中学的场景,他记忆犹新。来不及适应校园环境,面对急需教师的高中部,他直接担任班主任,开启了与芒部中学共成长的教学生涯。

从地理到语文的跨界

站在三尺讲台上,科班出身的他,对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游刃有余,但他总喜欢挑战自我。

6年间,他带的两届学生,地理成绩稳居全县前列,所带班级的本科升学率也一年比一年高。突然,他产生了转行教语文的想法。究其原因,他说:“很多学生原本文科成绩很好,但在高二年级分班时,却选择了理科,结果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出于对学生的惋惜和对自己的挑战,他决定转行教语文,帮助理科学生补齐短板,让他们走得更远。

2017年起,他同时教授语文和地理,去年才彻底转型为语文教师。“这两门学科跨度很大,语文重在积累。”为了上好语文课,不服输的他白天上课、处理年级事务,晚上熬夜备课,向老教师请教、看视频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中勤勉钻研,提升语文教学能力。正因为这份努力与投入,他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4年如一日“以校为家”

高一年级组办公室贴着几张2月至6月班主任跟班情况打卡表,密密麻麻的打卡记录上他从未缺席。每天清晨6时30分准时进教室,监督学生晨读、上课、午睡,辅导作业、处理年级事务、备课……直至深夜12时才能休息,这是他14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14年来,我基本以校为家,每带一届学生都坚持3年如一日。除了放假,我每天都和学生一起走进教室。”

年级主任、德育主任、政教处主任、双清北班班主任、3个班的语文老师……身兼数职的他总能神奇地将纷繁复杂的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而秘诀就是“以身作则”。​

“要带好一个班,班主任自身要过硬,更要有人格魅力,才能让学生信服。”班级管理中,他擅长恩威并施。学生一进校就带着他们学习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以此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此外,他善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当学生成绩进步时,他经常自掏腰包奖励学生。

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当好2个班班主任的同时,作为高一年级的“大家长”,他还得管好1289名学生,带好教师队伍。他要求班主任每天跟班,自己总是第一个到校;他鼓励年轻教师多钻研,牵头推行“老带新”结对帮扶,并把自己的教案、教学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教师,助力年轻教师成长。面对1289名学生,他坚持从高一开始,每次月考后便根据成绩分批次进行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光芒。

当被问及“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时,他说:“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喜欢和自己较劲。”同时,他希望芒部中学的高考数据每年都有新突破。“看到学生的成绩在不断提升,每个人都会由衷地觉得付出再多的汗水都是值得的。”他欣慰地说道。

用双手托举希望

地处深山的芒部中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因家庭原因,很多学生难以坚持读完高中便辍学回家结婚生子、外出打工。在14年的班主任生涯中,他目睹了太多学生因各种缘由选择辍学。

一天,李静在芒部集镇遇到一个辍学女生。小小的她背着一个奶娃娃,看到李静便下意识地躲闪,但最终还是低着头走过来轻声喊道:“李老师……”短暂的交谈里,女孩透露出生活的艰难。分别之际,她望着李静,无比懊悔地说:“老师,我应该好好读书的……”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李静心上,让他久久不能释怀,将他拽回了2011年的那个寒冬。

那时,他刚当班主任不久,高一(5)班的一个女生因家庭原因,辍学回家带弟弟妹妹。不忍心看她就此失学,李静和副校长骑着摩托车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位女生的家。“她家住在半山腰,山路泥泞难行,到她家后发现她带着弟弟妹妹缩在墙角看电视,浑身脏兮兮的。”这一幕触动了他。他与这位女生的家长沟通了3个多小时,最后,他对这位女生说:“这3年我可以资助你读书,但是你一定要对得起自己,一定要争取走出大山,因为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就这样,这个女生得以重返校园,一路苦读,最后顺利考取大学,如今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这样的故事,李静总会在班会课上讲给学生们听。他知道,对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改变命运”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能攥在手里的希望,特别是女孩子,如果不拼命学习,命运就更难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学习上他对学生特别严格,生活上则全力照顾每个学生。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他自己掏钱给学生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还资助他们生活费;遇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会私下和他们交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及时疏导。

学生对他又爱又怕:课堂上,他是侃侃而谈的全能教师,能把地理讲成诗、把语文讲成画;学生犯错时,他会板着脸批评;生活中,他像个大哥哥,变着花样奖励大家,带他们回家吃饭、和他们谈心。舒兰说:“高一军训时,看着李老师严肃的表情,大家都很怕他;但当同学受伤时,他立即买来药膏,大家又觉得他很温柔。”

回首往昔,和那些选择了更好平台的大学同学相比,他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我更喜欢在这个艰苦的环境里,靠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成就感。”

如今的芒部中学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科技楼、体育馆、图书馆一应俱全,已跻身全市一流学校。

对李静而言,将青春融入芒部中学的发展,这种成就感难以言表。虽然也曾有更好的平台向他招手,但他都选择了放弃。“不想走了,我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芒部人了。”在陪着芒部中学成长的同时,这所学校也成了他能自豪地说出“我是芒部中学教师”的底气。


记者:田朝艳 文/图

一审:刘静涛  一校:田朝艳  二审:谭泽涛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田朝艳  二审:谭泽涛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