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古城焕新记⑥ | 异地匠笔续文脉

 2025-07-24 09:42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昭通古城,这座曾闪耀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滇东北明珠,其厚重的墙垣、斑驳的石板路、格局犹存的街巷与承载数百年烟火气的深宅大院,不仅镌刻着秦关汉月、明清商贾、民国风云的层层叠影,更深深浸润着一方水土的独特气质—那是“吾土吾情”最深沉的血脉搏动。当现代化浪潮奔涌,古城曾一度面临沉寂与蚀损的隐忧。其保护与传承,绝非简单的房屋修缮或是景点打造,而是一项关乎城市文脉赓续、地域身份认同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记忆,市委、市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守护这座古城。从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到实施精细的修复工程,每一步都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赋予古城新的生命力。同时,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民俗展演等活动,不仅让古城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也让更多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份穿越时空的魅力。昭通古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滇东北明珠,正以崭新的面貌,继续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开设《昭通古城焕新记》栏目,通过全媒体、全方位记录并展示昭通古城的新生历程。从古城墙下的一砖一瓦,到深宅大院中的一草一木,每一帧画面都蕴含着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深度。采访组深入古城,探访那些依旧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居民,聆听他们讲述世代相传的故事,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乡愁。同时,栏目还邀请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古城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探讨,为古城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思路与建议。

在青石板巷陌深处,刀刻斧凿之声不绝于耳。来自“木雕之乡”大理剑川的苏跃林屏息凝神,手中的墨斗线如琴弦绷在木料上,一毫一厘的精准弹线,决定着一座楼梯能否严丝合缝地复刻原来的模样。这位57岁的资深木匠,正用祖辈相传的技艺,进行着与时间的精密对话。

“修复古建筑,第一是度量准、画线狠,刀下才能有根。”苏师傅的手拂过木料上清晰的墨痕—它们如时光的注脚,将抽象的数据转为具象的榫卯筋骨。在他身后,来自剑川古建团队的匠人们正躬身细作,锯凿相和之声与这座古城悄然共振。

昭通古城文脉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是目前唯一最具规模、成片集中反映昭通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传统风貌区,是昭通传统市井文化、传统街巷风貌保护较好和街巷最密集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一群异地匠人正以敬畏之心,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接力。

苏跃林立于昭通古城八角亭幽深的木构架下,他仰望着那些经年累月被风雨侵蚀却依然屹立不倒的木梁,眼中闪烁着对古老技艺的敬仰与传承的决心。每一根木柱、每一块雕花,都承载着昭通古城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而他和他的团队,正是这些记忆的守护者,用匠笔在异地续写着古城的文脉。

2023年,当苏跃林团队踏入昭通古城,只见朽木支离、瓦残垣裂。“修旧如旧如同医治耄耋老者。”这位从事古建修复40余年的老匠人感慨:“剑川手艺虽精,但昭通风骨独特。”为复刻古建筑,他们翻阅资料,反复琢磨,请教专家,细致地雕琢着每一处细节。每一块朽木的替换,每一根残柱的扶正,都凝聚着匠人们对昭通古城历史的敬畏与尊重。

八角亭工地的匠心交响不分昼夜。锯木的沙沙声、凿子的叮当声,与古城的风雨声交织成一曲悠扬的乐章。匠人们的身影忙碌而专注,那些被风雨侵蚀的木梁、朽木和残垣,在他们的巧手下焕然一新。刨花飞溅,苏跃林团队正将“修旧如旧”理念刻入木韵肌理。

瓦工师傅杨小宾俯身丈量屋脊弧度时神情专注如地质勘探员,手中的瓦刀每一次挥动都力求精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工艺的执着,每一片瓦的放置都精益求精。他放下手中的瓦刀,指着修复中的屋脊解释,“滇东北建筑与滇西技法不同—屋脊陡峭、斗拱精巧、砖雕细腻,不能照搬老经验。”杨师傅道出“修旧如旧”的金标准:“必须‘对称’!原建筑什么样,修复就得什么样,技艺就在这点点细节里。”为还原昭通本土样式,他白天测绘断壁残垣,晚上查阅资料,硬是将“边做边学”四字刻入砖瓦缝隙。

修缮绝非流水线作业,而如同医生会诊疑难杂症。杨六全师傅参与文庙、迟家大院、八角亭等修复过程。“修复像解谜。”杨六全抚触陕西会馆斑驳砖墙时,眼前浮现出陕西商人马帮往来盛景。他轻轻扣响砖墙,每一声回响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那些古老的砖瓦,承载着昭通古城的风雨沧桑,也记录着匠人们的匠心独运。杨六全说:“修复古建筑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在修复过程中,匠人们不仅要面对技艺上的挑战,还要克服材料、环境等多方面的困难。他们用一颗敬畏之心,精心雕琢着每一处细节。他们相信,只有用心去感受古建筑的韵味,才能真正做到“修旧如旧”,让古城的文脉得以延续。

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昭通古城的陕西会馆、广东会馆、迟家大院、李氏支祠等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那些曾经被风雨侵蚀的木梁、朽木和残垣,如今已重新屹立在古城之中。陕西会馆戏台再度飞扬起婉转唱腔,迟家大院的古朴典雅中透露出新的活力,李氏支祠的雕梁画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异地匠人们以他们的精湛技艺和满腔热忱,不仅修复了古建筑的物质形态,更唤醒了昭通古城沉睡的历史记忆。

修复后的古建筑群落成为昭通古城的新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探访。人们漫步在青石板巷陌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游客驻足惊叹:“这凤穿牡丹宛如活的!”苏跃林笑而不答—在剑川匠人心底,为昭通守住这份“活的古意”,正是他们横渡金沙江、翻越乌蒙山的全部意义。

这些穿梭于脚手架间的身影,以十指为笔,汗水为墨,在昭通古城的城墙上书写着最动人的诗句,每一道复原的木纹里,藏着山河故人的体温;每重修复的屋檐下,响起文明接力的心跳。古城重光之日,旧宅院升腾的炊烟,终将汇聚成这个时代最深沉的文化自信。


记者:莫娟   通讯员:马威  实习生:谭琦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谭泽涛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谭泽涛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