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古城焕新记⑤ | 守护“武”之魂

 2025-07-24 09:31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昭通古城,这座曾闪耀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滇东北明珠,其厚重的墙垣、斑驳的石板路、格局犹存的街巷与承载数百年烟火气的深宅大院,不仅镌刻着秦关汉月、明清商贾、民国风云的层层叠影,更深深浸润着一方水土的独特气质—那是“吾土吾情”最深沉的血脉搏动。当现代化浪潮奔涌,古城曾一度面临沉寂与蚀损的隐忧。其保护与传承,绝非简单的房屋修缮或是景点打造,而是一项关乎城市文脉赓续、地域身份认同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记忆,市委、市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守护这座古城。从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到实施精细的修复工程,每一步都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赋予古城新的生命力。同时,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民俗展演等活动,不仅让古城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也让更多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份穿越时空的魅力。昭通古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滇东北明珠,正以崭新的面貌,继续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开设《昭通古城焕新记》栏目,通过全媒体、全方位记录并展示昭通古城的新生历程。从古城墙下的一砖一瓦,到深宅大院中的一草一木,每一帧画面都蕴含着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深度。采访组深入古城,探访那些依旧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居民,聆听他们讲述世代相传的故事,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乡愁。同时,栏目还邀请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古城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探讨,为古城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思路与建议。

昭通古城的每一块砖瓦,都铭刻着“崇文尚武”的历史记忆。从邹若衡的邹家拳到彭勤的彭家拳,这座城市的武术基因流淌了百年。如今,随着昭通古城保护修缮工程的推进,如何在保护建筑的同时复兴武术文化,成为昭通需要思考的课题。

昭通古城修缮,不能仅停留在“修旧如旧”的形式上,更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李文仲等武术名家提出的设立武术名人展区、举办武术展演和比赛的建议,正是让古城“活”起来的关键。老宅若只作为静态的文物陈列,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而若能将武术文化融入其中,通过互动体验、沉浸式表演等方式呈现,不仅能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还能成为昭通文旅的一张名片。

武术的传承,不仅要靠建筑保护,更要依赖人的参与。如何让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除了常规比赛和表演,不妨结合短视频平台推广昭通武术文化,或开发武术主题研学路线,让更多人从“看热闹”变成“懂门道”。

昭通古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更在于它能凝聚一座城市的精神。只有当武术文化真正融入昭通人的生活,古城才能真正“活”起来,而“崇文尚武”的血脉,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下去。


记者:莫娟 /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谭泽涛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谭泽涛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