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23 14:46当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昆明医科大学滇东北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滇东北中心医院”)胸外科胸部肿瘤中心示教室时,患者的身影已挤满了不大的空间。院长黄云超站在投影屏幕前,指着影像资料耐心讲解:“这些微小的白点是血管影像,而这个边缘模糊的花瓶状组织若继续增大,将进入中高危范畴……你可以用手机拍下这张影像,半年后复查时带来对比。”亲切的话语里,藏着滇东北中心医院对群众健康的真切关怀。
从“就医难”到“在家门口看好病”
滇东北中心医院肿瘤中心,整合了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胸外科、头颈与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胃肠外科及血液科等多学科资源,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以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为肿瘤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肩负着肿瘤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的全流程医疗服务责任。
滇东北中心医院肿瘤中心先后选派医务人员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国内知名肿瘤专科医院进修学习,并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为昭通治疗肿瘤提供了有力支撑。肿瘤中心始终秉持“精益求精、至诚至善、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重点开展胸部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及血液系统肿瘤的规范化诊疗,积极推行恶性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肿瘤内科在肿瘤疾病诊疗领域展现出强劲的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已接诊门诊患者18642人次,收治住院患者6747人。科室成功开展了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等规范化抗肿瘤治疗,其中精准靶向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使众多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疑难危重病例救治方面,科室团队攻坚克难,凭借精湛的医术与丰富的经验,成功救治了578例晚期多发转移肿瘤、肿瘤合并严重并发症等疑难危重病例。通过综合运用化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成功救治了多名晚期转移且伴有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学科建设方面,科室重点推进亚专科发展,打造针对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妇科肿瘤的专业化诊疗团队。目前已开展7项新技术、新项目,显著提升了科室诊疗水平和区域影响力。
肿瘤外科是滇东北中心医院的重点专科,专注于良(恶)性肿瘤的规范化外科诊疗。科室集临床、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体,以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为特色,联合肿瘤内科、放疗科、医学影像科等相关学科,为胸外科、头颈乳腺外科、妇科等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合理、科学的综合治疗方案。科室拥有完善的人才梯队和专业的技术团队,成员多次赴上海、天津、成都、昆明等地的肿瘤专科医院进修学习,在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甲状腺癌、乳腺癌及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的诊疗方面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头颈与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是肿瘤外科的重要亚专科。科室医务人员曾赴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与多家权威医疗机构保持长期协作关系,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科室拥有高清电子喉镜、支撑喉镜等专业设备,可开展口腔及咽喉部肿瘤的早期筛查与治疗、腔镜甲状腺手术、乳腺肿块微创手术和乳房重建术。目前已成功开展多项新技术,如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全喉切除术、TRAM(横向腹直肌肌皮瓣)乳房重建术以及DIEP乳房重建术(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术)等。头颈与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在确保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注重功能保留与外形修复,追求微创、美观,积极开展术后缺损修复手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2025年,昭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推进“遏制肺癌攻坚行动”,建立覆盖全市的肺癌筛查防治网络,构建多维度肺癌防治体系。滇东北中心医院联合镇雄县人民医院、昭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鲁甸县人民医院)、彝良县人民医院等11个县(市、区)医疗机构,面向高危人群开展肺癌风险评估问卷调查及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通过制定并推广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病例讨论和手术示教等活动,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指导,全面提升全市肺癌诊疗水平。在专家组的推动下,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已在范围内广泛普及。该模式通过为肺癌患者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前,昭通老百姓得了重病,要么往昆明跑,要么去四川、重庆,光赶路就要耗费大量时间,还常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黄云超感慨道。如今,这所集肿瘤中心、心血管病中心、呼吸病中心、神经疾病中心和创伤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专科医院,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从愿景变为现实。
三楼妇科诊室外,来自镇雄县的张阿姨紧紧攥着挂号单,等待叫号。半年前确诊卵巢囊肿时,她为前往昆明做手术而感到焦虑——“以前去昆明要坐5个小时的车,特别累”。如今,云南省肿瘤医院的专家每周都会在滇东北中心医院坐诊,按照就医提示,通过扫描二维码,她顺利挂到了号。头颈外科诊室内,费继敏教授和孙瑞梅教授正在指导本地医生。自今年6月起,这些来自云南省肿瘤医院的专家将在滇东北中心医院开展为期6—12个月的驻点帮扶工作,通过手术带教、技术指导等方式,为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滇东北中心医院已能常规开展多项省级重点手术,其中部分手术填补了区域医疗空白。近期成功实施的胸腔内巨大肿瘤切除术,节约了患者的就医时间;首例“经皮肺动脉血栓抽吸术+支架取栓术”改写了滇东北肿瘤心脏疾病患者的命运;断指再植手术的成功开展,让“黄金救治期”不再受距离限制。
花季里的生命竞速
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映照在滇东北中心医院的玻璃幕墙上。手术室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正在上演——无影灯下,硬质气管镜如同一把精密的“气道手术刀”,在专家们的手中稳稳推进,精准切除阻塞气道的肿瘤。这是医院多学科团队又一次成功的“拆弹”行动,而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位17岁的花季少女。
1个月前,小王的世界被咳嗽与窒息感笼罩。这个本该在教室里读书的少女,因左主支气管肿瘤的侵袭,连呼吸都成了奢望。当地医院的诊断如晴天霹雳:肿瘤已入侵气管下段,左肺不张,随时可能因气道梗阻而窒息。转入滇东北中心医院时,她的嘴唇已青紫,每一次吸气都十分困难。
“必须立刻打通气道!”黄云超的话掷地有声。胸外科、呼吸科、医学影像科及麻醉科组成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迅速集结。硬质气管镜在气道中游走,光动力技术如同一束“生命之光”,精准定位并消融肿瘤。当最后一丝阻塞被清除,监护仪上跳动的氧饱和度数值回升至正常范围——17岁的生命,重新接通了与世界的呼吸。
术后3天,小王出院时,阳光正透过病房的窗户洒在她的校服上。她深吸一口气,笑着说:“终于能畅快地背诵课文了。”
七旬老人的“气道突围”
如果说小王的手术是“精准拆弹”,那么70岁罗奶奶的救治则是一场“多技术协同的攻坚战”。持续20天的咳嗽与呼吸困难,让这位老人几乎丧失了行走的能力。胸部CT检查显示,她的气管、左主支气管及左肺上叶支气管被肿瘤阻塞,左肺已完全塌陷。
“这是典型的中央型气道恶性肿瘤梗阻,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窒息。”王曦教授说。团队决定采用“组合拳”战术:依次实施氩氦刀冷冻治疗、超声磁导航定位、高频电圈套切除术及二氧化碳冷冻取瘤……一系列微创手术在气道内织就了一张“生命之网”。当最后一块肿瘤被取出,罗奶奶的气管重新通畅工作,监护仪的滴答声仿佛奏响了胜利的乐章。
“气道肿瘤属于胸外科急危重症,伴有窒息、大出血、感染等高风险并发症,随时可能夺走患者生命。”黄云超说,“我们建立的不仅是多学科诊疗技术体系,还是一个‘生命通道守护联盟’——从急诊绿色通道到术后康复,每个环节都竭尽全力地救治患者。”
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医疗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昭通考上医学院的孩子不少,但缺少能让他们回来扎根、成长的平台。”黄云超的话,道出了区域医疗发展的关键。
自2024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全面托管以来,滇东北中心医院已形成医疗、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今年,医院10名专家获得昆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同时,昆明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合作导师还常驻昭通,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向基层医院转化。
滇东北中心医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一对一导师制”的推行,显著提升了临床教学质量:要学妇科肿瘤治疗技术,直接对接云南省肿瘤医院专家;攻心血管病,就联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专家……这种培养模式既保证了高水平专业指导,又能在滇东北中心医院积累临床经验,有效提升了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传帮带”机制,着力提升区域医疗水平。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到滇东北中心医院开展技术指导,“努力让医疗体系实现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黄云超强调,“我们既要确保基础医疗质量,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外,昭通籍医学生众多,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如今,越来越多的昭通本地医生成长起来了。跟着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专家学习的小伙子,已能独立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跟着阮友琴教授坐诊的小姑娘,已经能准确判断卵巢囊肿的性质。他们说,最骄傲的时刻是在门诊听到患者说:“现在不用去昆明,在本地就能获得优质的诊疗服务。”
让健康红利惠及更多角落
“昭通市600万常住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与现有医疗资源配置仍存在差距。”黄云超坦言,这一现状正是滇东北中心医院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根本动因。
滇东北中心医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MDT)机制,有效减少了基层患者跨区域就诊。对于县级医疗机构无法处理的复杂病例,可通过远程会诊获得滇东北中心医院专家团队的诊疗指导。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滇东北中心医院承接了国家级免费筛查项目,为偏远山区居民提供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呼吸系统疾病筛查,早诊断、早预防让许多家庭免于“小病拖成大病”的悲剧。
健康教育同样是滇东北中心医院的工作重点。今年全院职工体检数据显示,在平均年龄29岁的医疗队伍中,筛查出7名早期肿瘤患者。“及时治疗就能挽救7个家庭。”黄云超说,“这就是健康教育的意义,花小钱防大病,比什么都值。”
建成立体化医疗综合体
夜幕降临,滇东北中心医院的灯光依然明亮。“医院将重点建设专科中心,打造‘专科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劲’的现代化医院。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是提供临床诊疗服务,还要建设成为集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病因学分析、预防医学实践和术后长期随访于一体的区域性医疗平台。”黄云超说道。
如今,滇东北中心医院与昭通市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分级诊疗协作机制:承接下级医疗机构转诊的复杂心脏及肿瘤病例、派出专家团队指导基层诊疗工作、建立常态化公共卫生应急准备机制。
从门诊接诊量的持续增加,到基层疾病筛查工作的开展;从手术室里高难度手术的实施,到课堂上的“一对一”教学培养,滇东北中心医院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效。“难,但值得。”黄云超坚定地说,“让这片土地上的人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在乌蒙大地上,这所“年轻”的医院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照亮了昭通群众的健康路,书写着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昆明医科大学滇东北中心医院)肿瘤中心,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肿瘤诊治中心,科室配套设施完善。作为省级肿瘤防治的前沿堡垒,该肿瘤中心以“生命至上,精准抗癌”为使命,构建“预防 — 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配备直线加速器、PET-CT等设备,开展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综合疗法,推行多学科 MDT 诊疗模式,精准治疗肿瘤。依托昆明医科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承担肿瘤学科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区域肿瘤早筛早诊技术普及,为患者点亮生命希望。
肿瘤中心现有10个亚专业科室: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肝胆胃肠)、肿瘤外科(头颈甲乳)、胸部肿瘤中心、血液科、肿瘤妇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微创介入科、放疗科。
规划建设27个亚专业学科。其中内系科室10个:放射治疗科、综合治疗科、介入治疗科、重症医学科、姑息治疗科、生物治疗中心、中医肿瘤科、干部医疗科等。外系科室10个:头颈部与甲状腺外科、乳腺肿瘤外科、胸部肿瘤中心、肝胆肿瘤外科、胃肠肿瘤外科、泌尿肿瘤外科、妇瘤科、神经肿瘤外科、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皮肤科。平台科室7个:肿瘤研究中心、PET/CT中心、肿瘤疼痛科、临床营养科、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核医学科等。
放疗科于2024年1月底开科运行,是昭通市内首家开设的放疗专科,并引进省内首台放疗小超人——瓦里安VitalBeam直线加速器。自开科以来收治肿瘤住院患者2010余例。
记者:杜恩亮 龙萍 通讯员 邱裕丹 高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