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从卧床到蹒跚:一对夫妻的七年康复马拉松

 2025-07-16 09: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上午7时,当温暖的晨光洒满金沙江畔,新的一天开始了。早起晨练的人群、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和早餐店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共同勾勒出一幅热闹的图景,67岁的何选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妻子帅光会挪步在文笔社区的街道上,步伐沉重,缓慢而坚定,在喧嚣中沉淀一抹静谧的温柔。

2018年,帅光会送孙子上学后,在喂牲畜的路上突发脑出血并发脑梗,经送医抢救后,虽捡回一条命,但右边肢体偏瘫。吃饭、穿衣、洗漱……都需要人照料,翻身和坐立无法独立完成,还丧失了语言能力。何选明回忆道:“好好的人一下子就倒下了,对谁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打击。”

人都活下来了,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何选明常常这样鼓励、开导妻子。每日坚持为妻子按摩没有知觉的手脚,促进血液流通,确保妻子的肢体不变形。看着郁郁寡欢的妻子,何选明心里不是滋味,要如何让妻子重新露出笑容呢?他想着,要让妻子站起来、走出门,不能总闷在屋里,得多看看外面的风景,呼吸外面的空气,才能快乐起来。他劝说妻子:“就算是身体健康的人天天躺着也不行,咱得起来走走,你走不动没关系,我带着你走。”这么一走,就是7年。

万事开头难。对生病的帅光会来说,“起来走走”意味着自己要像幼儿般学习“走路”。不受控制的身体让她感到陌生,自己连翻身都无法做到,真的能走吗?在丈夫和孩子的鼓励下,她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她一开始连站都站不稳,右手和右脚使不上一点力。”何选明说,“后面我们想了个办法,找了根绳子从她的右脚掌下面穿过,这样左脚挪步,右脚靠绳子的拉力提起来,虽然缓慢,好歹能挪动。”靠着绳子和丈夫的搀扶,帅光会每日都坚持在家门口练习走路。

2021年,白鹤滩水电站蓄水,何选明一家搬进了文笔社区。“自从搬过来以后,不仅环境好了,有利于她锻炼,我还不用种庄稼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陪她。”每天上午7时,何选明都会细心地为妻子换好鞋,扶着妻子出门,绕着文笔社区的街道走一圈,回去以后再给妻子按摩手脚。晚上吃完饭后,再出去走走,若是遇到下雨,便在家中或屋檐下走一走,一起坐着听听雨声、聊聊天。何选明笑着说:“每天出去走走,和老朋友们聊聊天,这精气神越来越足了,康复进度也加快了。”

“他们夫妻俩感情可好了,基本上没有吵过架。”住在隔壁的邻居夸赞道,“每天我们都能看到老何扶着他妻子出去散步,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特殊天气,天天都去,这份坚持可太难得了。”

“老何对妻子的细心照料是有目共睹的,这般数年如一日的坚持还真没多少人能做到。”文笔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沈清美连连赞叹,“他妻子的右手和右脚上的肌肉几乎没有变形,一看就是被认真照料着的。”

面对大家的夸赞,何选明自豪地笑着说:“没有想那么多,我俩是要过一辈子的,我不能不管她。”尽管帅光会没有恢复语言能力,但何选明总能读懂妻子“咿咿呀呀”声音里的含义,在这般心有灵犀中将妻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如今,帅光会已经能自己坐起来了,走动时也不必再依靠绳子牵引。“相信用不了多久,她就可以拄着拐杖自己走动了,我这根‘拐杖’怕是要退休了。”何选明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阳光终破阴霾,坚守创造奇迹。7年来,何选明一直在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和担当,践行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诺言,为唤醒“奇迹”而努力。文笔社区的每一条街道都充满了何选明夫妻俩蹒跚的背影,他们俩走过的每一步,都蕴含着最长情的告白,他们的步伐汇聚成和谐温馨的音符,奏响文明美丽的新篇章。


通讯员:张玉霞

一审:何田田  一校:张玉霞  二审:聂学虎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何田田  一校:张玉霞  二审:聂学虎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