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09 10:03旅游市场的兴旺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国内旅游市场要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持续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显然,摆脱“门票经济”已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迈向优质供给服务的主要趋势。截至目前,昭通市已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8个,多以门票经济模式为主。其中,部分旅游景区具备自然生态优越、距离主城区较近、社会治安良好等优势,此类景区可作为昭通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示范点。
一、昭通旅游景区当前发展概况
为顺应旅游市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昭通市各级政府加大对景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开发出多种特色旅游产品,打破了旅游业以往对门票收入的单一依赖,二次消费收入显著增加,旅游业整体盈利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昭通旅游景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盈利空间,在游客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昭通旅游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从而有效激发全域旅游经济活力。
当前,关键在于解决客流量不足的问题,而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多数景区仍沿袭门票经济模式。因此,摆脱门票经济的束缚是推动昭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昭通旅游景区门票经济的市场表现
在旅游发展初期,为维护与建设景区,收取门票确有必要。例如,2023年,得益于门票经济的拉动,黄连河风景区旅游收入达81.16万元,缓解了初期运营和管理景区基础设施的资金压力。然而,随着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旅游产业的深化改革,门票经济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首道门票制约游客流量
昭通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然而,作为准公共资源和生态财富,却未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旅游与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门票抑制了当地群众的出游意愿。特别是距离昭通主城区较近的景点,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当地居民休闲旅游的首选,却因持续收取首道门票,难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全民共享。
(二)景区吸引力不足,留不住游客
当前,昭通旅游产业链条不完整,旅游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总的来说,长期依赖门票经济难以实现旅游产业内部及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要素配套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消费链条较短,既制约了游客的消费意愿,又限制了消费渠道的拓展,导致多数外地游客难以形成有效消费。此外,昭通的夜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当前亟需转变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沉浸式全域消费场景,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昭通旅游景区门票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对策
如今,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已不仅体现在门票经济,还在于其产业联动和消费拉动效应。昭通旅游景区改革势在必行,但并非要放弃门票收益,而是要突破门票经济的局限,实现游客良好体验与景区长远发展的双赢;要主动求变,把握旅游产业转型机遇,以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创新经营模式,走出一条主客共享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坚持全民共享,解决群众基本休闲需求
旅游景区建设关乎人民美好生活。决策者在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景区时,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共享发展成果。旅游景区的免费开放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形象与气度,各大旅游景区要有全局思维,主动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卖门票”转向“卖休闲”,探索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塑造“昭明通达、开放共享”的城市旅游品牌。要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增强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进而激活景区发展活力。
(二)推行开发开放,赚门票转向赚人心
免门票政策能够有效撬动客流量增长和旅游消费升级,同时周边景点也能从中受益,这一连锁反应已在国内多个景区得到验证。需要注意的是,摒弃粗放式门票经济虽是大势所趋,但需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有序推进。要充分考虑旅游业与关联产业的协调性,合理评估各景区的特殊性及发展条件,确认其是否适合实行免门票政策。符合条件的景区,可通过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管理水平等举措,确保能承接住客流增量,平衡免费开放带来的景区维护和管理成本。二是注重长期效益。免门票改革虽然会在短期内影响景区收入,但从长远来看,这是推动昭通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升级、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跨越的关键举措,将大幅提高昭通综合旅游收益。三是建立合理机制。免门票不等于放弃盈利,而是要通过延伸消费链条,推行免费与收费合理搭配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例如,盘活闲置资源,开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少数民族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等特色旅游产品,并对其科学定价,从依赖门票收入转向以优质服务创造消费价值,打造更具活力与竞争优势的旅游景区和美丽休闲乡村,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发展产业经济,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构建完整产业链。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盘活景区商业资源,将景区打造成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通过多元化经营项目拓宽收益渠道,以产业链延伸推动免门票模式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创新文旅消费,打造特色产品。紧跟新消费潮流,结合创意设计,重点开发文化旅游商品与文创纪念品,融入昭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元素,增强产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充分考虑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以丰富业态满足多层次消费,让游客“进得来、玩得好、带得走”。三是培育生态旅游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依托昭通优质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完善交通、民宿等基础配套设施,发展康养旅居、避暑度假、农事体验等新业态,形成以点带面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动旅游业从传统粗放型增长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有效提升川滇黔渝地区游客的复游率。
(四)建设智慧景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摆脱门票经济的关键在于提升景区的智慧化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遥感监测、智能导览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准把握不同时段、不同游客的差异化需求,促进旅游服务智慧化、个性化,同时为景区改进服务与精准营销提供数据支撑。人才是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保障。可与国内知名旅游院校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引进来”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化人才队伍,为昭通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来源:昭通市委党校 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