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大关:“家庭微工厂”解锁增收密码

 2025-07-01 11:01  来源:人民网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与农户的高效联动,既激活产业潜能又带动农民增收?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通过竹材加工企业探索“家庭微工厂”模式,不仅不仅为当地筇竹产业注入了新动能,更开辟了一条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增收的新路径。

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竹材加工的本地企业。凭借大关县丰富的筇竹资源,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品线从最初的筇竹毛笔、火折子等简单工艺品,拓展至涵盖家具、工艺品等300余个单品。公司规模也从最初的5名员工,发展壮大到如今的100多人。

工人在加工筇竹家具。杨全伟摄

然而,伴随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需求日益多元,生产场地有限、用工需求激增等矛盾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如何破局?企业管理者深入调研,立足实际,创新性地推出了“家庭微工厂”合作模式。

“筇竹家具和工艺品加工目前主要依赖人工。随着工厂的快速发展,用工需求不断增加,但场地却成了限制因素。”公司董事长欧贤芹道出了面临的困境,“于是,我们决定将调竹子、去皮等初加工环节,以及部分小件产品的加工任务,交给农户在家完成。”企业为农户提供原材料与必要的工具,合作社社员和公司员工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既可在工厂利用专业设备进行精细加工,也可将原料带回家中,在农闲或碎片化时间完成初加工或小件制作。“家庭微工厂”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场地限制,还赋予了生产者极大的时间自主权。

“家庭微工厂”最显著的成效,是更好地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尤其惠及了不便外出务工的群体。

康显顺在家加工筇竹发簪。杨全伟摄

木杆镇漂坝村的陈元现是"家庭微工厂"的首批受益者。这位身患残疾的村民将原料带回家加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现在方便多了!既能管小孩、照顾老人,孩子做完作业还能跟着学手艺。”陈元现笑着说,“一年多下来,家里收入增加了一万多元。”

木杆镇银吉村桃子坪村民小组的康显顺,曾常年在外省辗转务工。如今,他选择返乡加入“家庭微工厂”。“这两年在家做,收入不比外出少,每月稳定有五六千元。”康显顺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时间自由,能帮家里干活,做好的产品直接交给合作社就行,特别好!”返乡就业、收入不减、兼顾家庭,成为吸引像康显顺返乡的关键。

随着“家庭微工厂”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带来的综合效益日益显现。通过与“家庭微工厂”的紧密合作,企业有效发挥了联农带农的核心作用,吸引带动了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并参与到竹产业链的初加工环节中来。这种广泛的参与,不仅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更在当地形成了“企业+家庭微工厂+农户”的良性互动和浓厚的竹产业发展氛围,优化了产业生态。

筇竹家具。朱睿摄

“我们将依托这个平台,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筇竹初加工,为他们提供更系统的技术培训和稳定的原材料支持。欧贤芹表示,将持续深化和完善“家庭微工厂”模式,通过龙头带动,让更多农民深度融入筇竹全产业链,实实在在共享大关“一县一业”筇竹产业蓬勃发展的红利。

大关“家庭微工厂”模式,是联农带农机制的有效实践,更是惠民政策在田间地头的生动体现。它用“小”工厂激活了“大”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具有大关特色的鲜活样本。(杨全伟、朱睿)


来源:人民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