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智能农机让农民“慧”种地

 2025-06-16 10:49  来源:新华网

多年来,我国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从北方平原到南方丘陵,智能插秧机、自动驾驶农机、精准施肥设备等现代装备正逐步替代传统耕作方式。目前,全国农机保有量超过2亿台(套),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套),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1亿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分别超过97%、88%、91%,大宗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机械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农业生产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型升级。

在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同时,智能农机还存在资金补贴力度不足、产品同质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智能农机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因此,要有针对性地施策,让农民“慧”种地。

一方面,完善智能农机购置资金政策,增强智能农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对农机装备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为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创新“先租后买”“融资租赁”等灵活购置模式,降低农户使用智能农机的门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建立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智能农机的本土化适应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地形条件研发差异化、定制化智能装备,满足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需求。

另一方面,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推进5G网络、物联网等智能农机发展所需的数字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并不断完善,构建起覆盖全面、运行稳定的智慧农业数据平台,满足实时数据传输、云端计算和远程操控等需求,为智能农机的精准高效运行提供坚实支撑。强化智能农机操作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智能装备应用能力,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农机的专业人才,为智能农机的推广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发展智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多方协同配合,推广“农机+农艺+农信”一体化服务模式,建立智能农机托管中心,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单位作业成本,提高智能农机使用效率,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智慧农业全产业链。


来源:新华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郭倩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郭倩
标签 >> 农业 
捐赠信息